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的不断深化以及“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空调系统的能效提升与绿色低碳转型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了《空调冷热源系统配置技术导则(2024年版)》(以下简称《导则》),作为指导全国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空调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最新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暖通空调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导则》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先进技术实践、总结既有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能源结构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智能控制发展的新趋势编制而成。其核心目标是推动空调冷热源系统实现高效、低碳、智慧化运行,全面提升建筑用能品质,助力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一、强化系统能效与综合性能评估
新版《导则》首次明确提出“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估”理念,要求在空调冷热源系统设计阶段即开展从设备选型、系统集成到运行维护的全过程能效分析。相较于以往仅关注设备额定能效比(EER或COP)的做法,新标准更加注重系统整体性能系数(IPLV)、季节性能系数(SEER/SCOP)以及实际运行中的综合能效表现。
同时,《导则》对不同气候区提出了差异化的能效限值要求。例如,在夏热冬冷地区,冷水机组的综合制冷性能系数不得低于6.0;在严寒及寒冷地区,热泵类设备的制热季节能效比(HSPF)应达到3.8以上。这些指标显著高于此前国家标准,体现了对高能效设备推广的坚定导向。
二、鼓励多元化冷热源组合配置
为应对单一能源依赖带来的风险,并提升系统灵活性,《导则》倡导采用“多能互补、梯级利用”的冷热源配置模式。明确支持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冰蓄冷、区域供冷供热等多种技术路径的合理组合应用。
特别强调,在具备条件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中,应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冷热源系统。例如,鼓励在办公、医院、学校等建筑中配套建设中深层地热能或污水源热泵系统;在工业园区或城市新区,推动发展以电驱动热泵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站,替代传统燃煤锅炉。
此外,《导则》还提出“冷热电三联供+热泵调峰”的复合系统架构建议,通过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基础负荷供应与电动热泵灵活调峰相结合,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最大化。
三、推动智能化与数字化运维升级
面对传统空调系统“重建设、轻运行”的普遍问题,《导则》将智能化控制系统纳入冷热源系统配置的基本要求。规定所有新建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其冷热源系统必须配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控平台,实现能耗实时监测、故障预警、远程调控和数据分析功能。
同时,推荐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负荷预测与设备群控优化,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与运行效率。例如,利用气象数据与历史运行数据训练模型,提前调整主机启停策略,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降低无效能耗。
四、加强区域统筹与政策协同
《导则》还特别强调区域层面的系统规划协调。建议在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优先发展集中式或区域型冷热源中心,统一规划管网布局,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对于已建成区域,则鼓励通过合同能源管理(EMC)等方式推进既有系统节能改造。
与此同时,文件呼吁各地住建、发改、能源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将冷热源系统能效指标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公共机构节能考核内容,并探索实施碳排放强度限额管理,倒逼高耗能系统更新换代。
五、引导行业转型升级
此次《导则》的发布不仅是技术规范的更新,更是对整个暖通空调产业链的深刻引导。它将促使设备制造商加快研发高效压缩机、低GWP制冷剂产品和智能控制模块;推动设计单位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同时也为运营服务商拓展智慧运维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可以预见,随着《空调冷热源系统配置技术导则(2024年版)》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落地实施,我国建筑空调系统将朝着更高效、更清洁、更智能的方向加速迈进。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夏季用电高峰压力、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也将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未来,相关部门还将持续跟踪标准执行情况,适时开展典型案例评估与技术修订,确保标准始终走在行业发展前沿,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