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装配式建筑因其高效、环保、节能等优势,逐渐成为推动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更好地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求,提升配套设备安装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正式发布了《装配式建筑配套空调安装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标志着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规程》的发布,旨在解决当前装配式建筑中空调系统安装存在的设计不统一、施工随意性大、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传统建筑中空调安装多为现场作业,而装配式建筑采用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拼装的方式,对设备安装提出了更高的集成化和协调性要求。特别是在墙体、楼板、梁柱等构件预制过程中,若未提前预留空调管线通道或安装接口,极易造成现场开孔破坏结构、影响建筑整体性能等问题。《规程》正是针对这些痛点,从设计、生产、施工到验收全过程进行了系统规范。
首先,在设计阶段,《规程》明确要求空调系统的布局应与建筑结构设计同步进行,实现“一体化设计”。设计单位需根据建筑功能、空间布局及空调负荷计算,合理确定室内机、室外机位置,并在预制构件深化设计中预留穿墙套管、支架预埋件、冷凝水排放通道等必要构造。同时,强调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通过三维协同设计提前发现并解决管线冲突问题,避免施工阶段的返工和浪费。
其次,在构件生产和运输环节,《规程》规定预制墙板、楼板等构件在工厂制作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预埋空调安装所需的各类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支架锚固件、穿墙套管、电气接线盒等。所有预埋位置和尺寸误差均需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附带清晰的标识和安装说明,确保施工现场能够准确对接。此外,《规程》还鼓励采用模块化空调外机平台设计,将室外机底座与阳台或外墙构件一体化预制,既提升了外观整体性,又增强了结构安全性和防水性能。
在施工安装方面,《规程》对现场作业流程进行了详细指导。安装单位应在主体结构安装完成后,第一时间核对预制构件上的预埋件位置是否准确,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空调设备的吊装与固定。对于室内机安装,《规程》建议优先采用吊顶式或壁挂式安装方式,并利用预制吊顶模块预留检修口,便于后期维护。冷媒管道、电源线和排水管的敷设应遵循“短、直、少弯”原则,尽量减少现场切割与焊接作业,降低施工污染和安全隐患。特别强调的是,所有穿墙部位必须进行有效的密封处理,防止冷桥效应和雨水渗漏。
值得一提的是,《规程》还专门设置了“质量验收”章节,明确了空调安装工程的验收标准和检测方法。除常规的功能测试外,还需对预埋件的牢固性、管道保温完整性、排水坡度及电气接地等关键项目进行专项检查。验收资料应纳入装配式建筑竣工档案,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规程》的出台不仅填补了装配式建筑配套设备安装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设计院、构件厂、空调制造商和施工方将在同一标准下协同作业,显著提升工程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空调产品向“适配装配式建筑”的方向创新升级,例如开发更轻量化、易安装、低噪音的专用机型。
可以预见,随着《规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能将进一步提升,居民居住体验也将得到显著改善。未来,相关部门还将结合实际应用情况,持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推动智能通风、新风系统、热回收等绿色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
总之,此次《装配式建筑配套空调安装技术规程》的发布,是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结合,更彰显了我国在推动绿色建造、实现“双碳”目标方面的坚定决心。在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的双重驱动下,装配式建筑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