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持续提升。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工具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出行效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伴随客流量的日益增长,车厢内的空气质量问题逐渐引起公众关注。为保障乘客健康与乘车舒适性,国家相关部门近日正式发布了《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通风换气标准》,标志着我国在轨道交通环境质量控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多家科研院所和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共同制定。标准全面覆盖了地铁、轻轨、市域快轨、磁浮交通等多种制式车辆,明确了空调系统设计、通风换气频率、空气洁净度、温湿度控制、新风量要求等多项技术指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标准首次对轨道交通车辆的新风量提出了量化要求。规定每名乘客每小时应获得不少于10立方米的新鲜空气,确保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000ppm以下。这一数值参考了国际先进标准(如ASHRAE 62.1)并结合我国实际运营情况设定,既保证了空气新鲜度,又兼顾了能耗效率。同时,标准还强调空调系统必须具备高效过滤功能,对PM2.5等细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0%,有效降低空气污染对乘客呼吸系统的影响。
在通风换气机制方面,标准要求车辆空调系统应具备自动调节能力,根据载客量、外部环境温度及空气质量实时调整送风量和换气频率。特别是在早晚高峰等高密度客流时段,系统需自动提升新风比例,防止空气污浊。此外,标准鼓励采用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车厢内温湿度、CO₂浓度、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为运营单位提供数据支持,便于及时干预和优化运行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标准不仅关注技术参数,更强调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标准提出,新车设计阶段应优先选用低能耗、低噪音、环保型空调设备;在车辆运营期间,需建立定期维护与清洁制度,确保通风管道、滤网、蒸发器等关键部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车辆报废时,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和有害材料应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回收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既有线路车辆,标准也制定了过渡期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在三年内完成空调系统的评估与升级改造,不具备直接达标条件的车辆,可通过加装空气净化装置、优化运行模式等方式逐步满足要求。同时,标准鼓励采用新技术,如紫外线杀菌、光催化氧化、负离子发生等辅助净化手段,提升整体空气质量水平。
该标准的发布,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公众的广泛认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良好的车内空气环境是提升乘客满意度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新标准的实施将显著改善乘车体验,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和冬季密闭环境下,能够有效预防“空调病”和交叉感染风险。此外,在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强化通风换气能力也有助于降低病毒传播概率,增强轨道交通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
未来,随着智慧交通和绿色出行理念的深入,轨道交通车辆的环境控制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和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本次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规范空白,也为全球轨道交通空气质量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推动标准的宣贯培训、监督检查和技术支持,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可以预见,随着《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通风换气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轨道交通的服务品质将进一步提升,乘客将在更加健康、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出行。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构建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的进程中,这样的标准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石,助力城市迈向更加宜居、可持续的未来。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