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国正式发布了《空调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新规范(GB 19576-2024),标志着我国在建筑节能与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此次修订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结合近年来空调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变化以及能源消费趋势,对原有标准的全面升级,旨在进一步提升空调系统的整体能效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新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高了空调系统的能效限定值。相较于2019版标准,新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空调设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最低能效要求。例如,对于单元式空调机组,其综合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和全年性能系数(APF)的限值分别提升了约10%至15%;对于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IPLV(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的限定值也相应上调。这意味着未来市场上销售的空调产品必须具备更高的运行效率,低效产品将逐步被淘汰出主流市场。
此次规范还首次将数据中心、轨道交通、医院等特殊应用场景的空调系统纳入能效管理范畴。以往这些领域的空调系统由于运行工况复杂、负荷波动大,常被排除在通用能效标准之外。新规范通过设定差异化能效指标和测试方法,填补了这一空白,推动高能耗场所实现精细化节能管理。特别是在数据中心领域,随着算力需求激增,冷却系统的能耗占比已超过总用电量的30%,新标准的实施将显著降低其单位信息处理能耗。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范强化了对变频技术、热回收系统、智能控制策略等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引导。标准鼓励制造商在产品设计中集成AI驱动的自适应控制算法,根据室内外环境、人员活动状态动态调节运行参数,从而避免传统定频空调频繁启停造成的能量浪费。同时,规范明确提出,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推广带有全热交换功能的新风系统,以减少空调负荷,提升整体系统能效。
在测试与认证方面,新标准引入了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的测试工况。传统的实验室测试条件往往无法真实反映空调在复杂气候环境下的运行表现。为此,2024版规范采用了基于全国典型气候区的加权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夏季高温、冬季低温、过渡季节等多种运行状态,使能效评价结果更具代表性。此外,标准还要求第三方检测机构采用实时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技术,确保测试过程透明、可追溯。
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已联合部署配套措施。自2025年1月1日起,所有在中国境内生产、进口和销售的空调系统必须符合新能效限定值要求,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将不得进入市场。同时,政府将加大对高效空调产品的财政补贴力度,并将其优先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公共采购目录。各地也将陆续出台地方性激励政策,支持既有建筑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
从行业影响来看,新规范的实施将加速空调产业的技术革新与结构优化。头部企业如格力、美的、海尔等已提前布局高效压缩机、新型制冷剂替代、磁悬浮冷机等前沿技术,有望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对于中小厂商而言,短期内可能面临技术研发投入增加、产品升级压力加大的挑战,但从长远看,这将倒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消费者层面,虽然高效空调产品的初始购置成本可能略有上升,但其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效益显著。据测算,一台符合新标准的家用中央空调,年均节电量可达800千瓦时以上,按居民电价计算,三年内即可收回额外投资。同时,高能效空调通常具备更低的噪音水平和更稳定的温控能力,用户体验也将得到明显改善。
总体而言,2024年空调系统能效新规范的发布,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更新,更是我国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它将有效降低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强度,助力全国电力系统削峰填谷,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暖通空调系统的深度融合,空调将不再仅仅是调节温度的设备,而将成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重要节点,真正实现“节能、舒适、智能”的协同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