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调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能效、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变频空调在市场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为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修订了《变频空调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GB/T 7725《房间空气调节器通用技术条件》及相关配套标准),此次修订在测试工况、评价指标、控制逻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国际接轨水平。
本次修订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优化测试工况设置。原标准主要基于定频空调的设计思路,采用固定频率或有限变频点进行测试,难以真实反映变频空调在实际运行中的动态性能。新标准引入了“多点变频测试法”,要求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分别选取多个典型运行频率点(如低频、中频、高频)进行性能测试,涵盖从最低运行能力到最大输出的全范围工况。同时,增加了过渡季节典型工况(如室外温度15℃~25℃)的测试要求,更贴近用户日常使用场景,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实际参考价值。
在能效评价体系方面,修订后的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综合性能系数(APF,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的计算方法。新标准扩大了测试温度区间,将制冷季和制热季的室外温度测试点由原来的3个增加至5个以上,包括极端高温(如43℃)和低温(如-15℃)环境,增强了对空调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运行稳定性的考核。此外,APF的权重分配也更加合理,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允许根据地理分区设定不同的温度权重系数,使能效评级更具区域适应性。
另一个重要变化体现在动态响应与舒适性指标的引入。传统测试方法侧重于稳态性能,忽视了变频空调在启停、负荷变化过程中的响应速度和温度波动控制能力。新标准首次纳入“温度控制精度”和“频率调节响应时间”等动态性能参数,要求在模拟室内负荷突变(如开门、人员进出)的情况下,测试空调维持设定温度的能力。这一调整推动企业优化控制算法,提升用户体验,尤其对智能空调和高端机型提出更高技术要求。
在测试控制逻辑方面,标准明确要求测试过程中应模拟真实用户的操作习惯,禁止采用“最优频率锁定”等非正常运行方式。测试期间,空调必须按照其内置控制程序自主调节压缩机频率和风速,确保测试结果反映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真实表现。同时,新增对“除湿优先模式”“睡眠模式”等特殊功能工况下的性能测试要求,避免厂商通过关闭部分功能来虚标能效。
针对近年来广泛使用的直流变频和全直流变频技术,新标准更新了电气参数测量方法,强化了对谐波电流、功率因数等电能质量指标的检测要求。这不仅有助于评估空调对电网的影响,也为后续推广绿色用电、参与需求侧响应提供了数据支持。此外,标准还鼓励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和自动化测试系统,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测试重复性和可比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订加强了与国际标准的协调。新版测试方法在整体框架上与IEC 62301、ISO 5151等国际标准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测试环境控制、数据采集频率、不确定度分析等方面引入国际通行做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空调产品出口认证,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总体来看,此次变频空调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的修订,体现了从“静态评价”向“动态综合评估”的转变,从“单一能效”向“多维性能”升级的趋势。标准的实施将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变频控制技术、热泵系统优化和智能算法的进步。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更准确地比较不同产品的实际性能,引导市场向高质量、高能效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空调领域的深入应用,国家标准还将持续迭代,可能进一步引入“自适应学习能力”“远程控制能耗”等新型评价维度。可以预见,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测试体系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助力我国空调产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跨越。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