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能耗的持续增长,商用空调系统作为公共建筑中能耗占比最高的设备之一,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水平。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建筑能效管理水平,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规范与管理标准。其中,《商用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最新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各类商业建筑提供了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节能运行指导。
该《标准》以全生命周期节能为核心理念,强调从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到维护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其重点内容涵盖空调系统的运行策略优化、设备能效监控、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以及人员管理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制度化、标准化手段实现长期节能目标。
首先,《标准 》明确提出应根据建筑实际使用特点实施分时段、分区温控策略。例如,在办公类建筑中,应将空调运行划分为工作日高峰时段、非高峰时段及节假日模式,并结合室内外温湿度变化动态调整设定参数。对于商场、酒店等人员流动大的场所,则建议采用基于 occupancy( occupancy-based control)的智能调控方式,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人流量,自动调节送风量与温度设定,避免“空吹”现象造成的能源浪费。
其次,设备能效监控体系的建立被列为强制性要求。《标准》规定,所有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必须配备中央空调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并接入市级或省级建筑能耗监管平台。该系统需具备对冷热源主机、水泵、冷却塔、末端设备等关键部件的电耗、水流量、供回水温度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功能。通过对能效指标(如COP、IPLV、EER等)的持续跟踪,管理人员可及时发现设备老化、管道结垢、阀门故障等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维护或更新计划。
在控制技术方面,《标准》大力推广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控制系统。推荐采用模糊控制、预测控制(MPC)、负荷预测算法等先进技术,实现空调系统与气象数据、电价信号、建筑内部热惯性的联动响应。例如,在峰谷电价差异较大的地区,系统可通过提前蓄冷、错峰运行等方式降低用电成本;在室外气温适宜时,自动启动免费冷却(free cooling)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压缩机运行时间。
此外,《标准》特别强调了运行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建设。要求物业管理单位配备具备暖通空调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并定期组织节能培训与考核。同时,建立完善的运行记录制度,包括每日巡检表、月度能效报告、年度节能评估等内容,确保各项节能措施落实到位。对于连续两年未达到能效基准值的项目,主管部门将责令整改并纳入重点监管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标准》还引入了“能效对标”机制,鼓励同类建筑之间开展横向比较。通过公布标杆案例与最佳实践,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激发企业自主节能的积极性。例如,北京某大型写字楼通过实施《标准》推荐的群控优化方案,全年空调系统综合能效提升了23%,年节电量达86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0吨。
最后,《标准》注重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提出将空调系统节能表现纳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公共机构节能考核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验收的重要指标。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开发“节能贷”“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绿色金融产品,为老旧系统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商用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最新指导标准》不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推动我国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它通过构建“技术+管理+政策”三位一体的节能体系,为商用空调系统的高效、低碳运行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随着物联网、5G、AI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该标准还将不断迭代升级,引领我国建筑节能迈向更高水平。各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标准的贯彻实施,切实将节能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助力绿色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