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能耗在总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其中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空调系统需要大量冷量来处理室外新风,以维持室内舒适环境,这不仅增加了电力负荷,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因此,探索高效、节能的新风预处理技术成为当前暖通空调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此背景下,“利用地道风预冷空调新风节能技术”应运而生,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地道风预冷技术是一种基于地热能利用的被动式节能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地下土壤温度相对稳定的特点(通常在15~20℃之间),通过埋设于地下的通风管道,使室外新风在进入空调系统前先经过地下通道进行自然冷却。由于地下温度远低于夏季室外空气温度,新风在流经地道过程中会与管壁及周围土壤发生热交换,从而实现降温除湿的目的。这种预冷方式不依赖机械制冷设备,几乎无运行能耗,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该技术的实施通常包括地下风道的设计与施工、新风引入与分配系统、以及与现有空调系统的耦合控制。风道一般采用混凝土管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材,埋深通常在3~5米,长度根据建筑规模和所需处理风量确定,一般为30~100米。风道内壁应保持光滑以减少风阻,同时需设置检修井和排水装置,防止积水和堵塞。新风通过风机引入地道,在流动过程中被逐步冷却,随后送入空调机组进行进一步处理。由于进风温度已显著降低,空调系统的制冷负荷可大幅下降,通常可减少20%~40%的制冷能耗。
从节能效果来看,地道风预冷技术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尤为适用。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夏季室外气温常达35℃以上,而地道出口风温可稳定在22~26℃,温降可达8~12℃。这意味着空调系统在处理新风时所需的显热和潜热负荷均大幅降低,压缩机运行时间缩短,整体能效比(EER)得到提升。此外,由于预冷过程伴随一定的除湿作用,新风含湿量下降,有助于减轻空调系统的除湿负担,进一步提升系统效率。
除了节能优势,地道风预冷技术还具有环保、安静、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它不使用氟利昂类制冷剂,避免了对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气体排放;运行过程中无大型机械设备,噪音水平极低,适用于医院、学校、住宅等对静音要求较高的场所;系统结构简单,日常只需定期清理风道和检查风机即可,维护工作量小。
当然,该技术在推广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初期投资较高,地下风道的开挖和铺设涉及土建工程,施工周期较长,且受场地条件限制,不适用于所有建筑类型,尤其是高层建筑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其次,风道设计需充分考虑气流组织、压降控制和防结露等问题,若设计不当可能导致风量不足或内部凝水,影响系统性能。此外,在极端高温高湿天气下,地道风的降温能力有限,仍需空调系统补充制冷,因此通常作为辅助预冷手段与其他节能技术结合使用。
为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地道风技术与相变材料(PCM)、蒸发冷却、热回收装置等结合,形成复合式新风预处理系统。例如,在风道内壁添加相变材料,可在夜间低温时段储存冷量,白天释放以增强冷却效果;或在地道出口增设间接蒸发冷却段,进一步降低空气温度。这些集成方案显著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利用地道风预冷空调新风节能技术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空调技术。它充分利用自然界可再生的浅层地热资源,有效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减少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持续优化,该技术有望在公共建筑、住宅小区、数据中心等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应加强标准化设计、智能化控制和长期运行监测,推动该项技术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