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建筑能耗作为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潜力备受关注。空调系统作为建筑运行中能耗最高的设备之一,通常占公共建筑总用电量的40%以上。因此,通过全年运行优化来提升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已成为实现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传统空调系统的运行多采用固定模式或简单的启停控制,缺乏对室外气象条件、室内负荷变化及设备性能状态的动态响应能力,导致大量能源浪费。例如,在过渡季节,室外温度适宜时仍开启冷水机组制冷;在部分负荷工况下,水泵和风机仍以满频运行。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空调系统运行策略的粗放性,亟需通过精细化、智能化的全年运行优化手段加以改善。
全年运行优化的核心在于根据季节特征、气候条件和建筑使用规律,制定差异化的运行策略。在夏季高温期,应重点优化冷源系统的能效比(COP),合理设定冷冻水出水温度,避免过低设定造成主机效率下降。同时,利用冷却塔的自然冷却能力,提高冷却水温差,降低冷却水泵能耗。在过渡季节,可充分利用新风免费供冷,关闭或减少机械制冷运行时间,通过变新风量控制引入室外低温空气进行降温,显著降低制冷能耗。而在冬季供暖阶段,则可通过热回收技术、优化热水循环泵变频控制等方式提升系统整体效率。
此外,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还依赖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优化。冷机、水泵、冷却塔、末端设备等并非孤立运行,而是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传统的独立控制方式容易造成“大流量、小温差”等低效运行状态。通过引入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或人工智能算法的集中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多设备联动与全局寻优,使系统始终运行在高效区间。例如,在负荷较低时自动切换至单台高效机组运行,并调整水泵频率匹配实际需求,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设备维护与管理同样不可忽视。长期运行中的结垢、积尘、阀门失灵等问题会显著降低换热效率和输送效率。定期清洗冷凝器、更换过滤器、校准传感器,是保障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结合物联网技术,建立设备健康监测平台,可实现故障预警与预防性维护,延长设备寿命,减少非计划停机带来的能耗波动。
数据驱动的运行分析也是提升节能潜力的关键环节。通过部署能耗监测系统,采集空调各环路的温度、流量、功率等参数,形成完整的运行数据库。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识别能耗异常点,评估不同运行策略的效果,为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某办公楼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夜间预冷策略可有效削减白天高峰负荷,从而将制冷主机运行时间推迟至电价低谷时段,既降低了电费支出,又减轻了电网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行为因素在空调节能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合理的设定温度、长时间开启门窗、无人区域空调未关闭等行为都会抵消技术优化带来的节能效果。因此,应加强用户教育,推广节能意识,并通过智能照明与空调联动、 occupancy sensors( occupancy 传感器)自动调节等手段,减少人为浪费。
综上所述,提升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不能仅依赖单一技术改造,而应从全年运行周期出发,综合考虑气候特性、负荷变化、系统协同、设备维护、数据管理和用户行为等多个维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优化体系。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空调系统将向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的方向发展。通过持续推进运行优化,不仅能够大幅降低建筑能耗,还将为城市能源结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