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作为现代家庭与办公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电器设备,其使用率持续攀升。然而,空调在带来舒适温度的同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中,空调外机的低频嗡鸣、内机风扇的气流声等,常常影响人们的休息质量,甚至引发邻里纠纷。面对这一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国内科研团队历经多年攻关,成功研发出一套系统性的空调噪音控制技术,并于近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标志着我国在家电噪声治理领域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该技术由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联合研发,突破了传统降噪手段的局限性。以往空调降噪多依赖于隔音材料包裹或结构微调,效果有限且易导致散热不良、能耗上升等问题。而此次获奖技术则从“声源抑制—传播路径优化—接收端感知改善”三个维度构建了全链条降噪体系。首先,在声源控制方面,研发团队通过高精度仿真模拟与实验验证,重新设计了压缩机悬置系统与风扇叶片曲面结构,显著降低了机械振动与空气动力噪声。其中,新型非对称涡流叶片设计使风噪降低达6分贝以上,相当于人耳感知音量减少近一半。
其次,在传播路径上,团队创新性地引入“声学超材料”概念,开发出具有定向吸声与隔振功能的复合结构材料。这种材料可精准调控声波传播方向,有效阻隔低频噪声向外扩散,同时不影响空气流通效率。实际测试显示,在同等制冷功率下,搭载该材料的空调外机在距离1米处的噪声值可控制在45分贝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达到图书馆级静音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组还首次将人因工程与心理声学理论融入产品设计。通过对上千名用户进行听觉感知测试,建立了空调噪声主观烦恼度评价模型,并据此优化了噪声频谱分布,使剩余噪声更接近自然白噪音,从而降低人耳的敏感度与不适感。这一“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家电产品的声品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主流空调品牌的多款高端机型中,累计销量突破千万台,节能降噪双重效益显著。据测算,每万台应用该技术的空调每年可减少因噪声投诉引发的社会调解成本约200万元,同时因运行效率提升带来的节电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万吨。此外,相关专利已出口至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国家,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典范之一。
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不仅是对研发团队十余年坚持自主创新的高度肯定,也反映出国家对绿色低碳与人居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评审专家指出,该项目实现了从“被动降噪”到“主动控声”的技术跃迁,推动了我国家电行业由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的战略转型。未来,随着智能传感与人工智能算法的进一步融合,空调噪音控制系统有望实现自适应调节——根据室内外环境、使用时段与用户偏好动态优化运行模式,真正实现“无感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的成功也为其他家电品类如冰箱、洗衣机的噪音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业内专家预测,基于该平台衍生的静音解决方案将在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打造更加健康、宁静的人居环境。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与消费者需求升级,静音化将成为衡量家电产品高端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此次空调噪音控制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民生痛点,更为我国在全球家电技术标准制定中赢得了更多话语权。这既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体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这样的技术突破必将持续涌现,为美好生活注入更多静谧与舒适。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