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高温热浪、持续干旱、强降雨等异常天气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我国多地夏季气温屡破极值,冬季寒潮来袭也愈发频繁且剧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空调作为调节室内环境、保障居民生活舒适与健康的重要设备,其稳定运行已不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体现,更成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面对极端气候带来的挑战,加快构建完善的空调应急保障体系,已成为提升城市韧性、维护公共安全的迫切需求。
首先,极端气候对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构成了严峻考验。以2023年为例,全国多个省份遭遇持续高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2℃,导致空调使用负荷急剧攀升,电网压力骤增。许多老旧小区因电力设施老化,出现跳闸、断电现象,空调无法启动,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面临中暑甚至热射病的风险。与此同时,在冬季寒潮期间,北方部分地区的集中供暖系统难以覆盖所有区域,南方地区则普遍缺乏供暖设施,依赖空调取暖的家庭一旦遭遇停电或设备故障,极易引发低温相关健康问题。由此可见,空调在极端气候下的“刚需”属性日益凸显,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安全。
其次,当前我国空调应急保障能力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多数城市尚未将空调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缺乏针对极端天气下空调断供的专项应对措施。当大规模停电或设备集中故障发生时,相关部门往往反应滞后,抢修资源调配混乱,难以快速恢复服务。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支撑不足。许多地区的供电网络设计标准偏低,难以承受极端负荷冲击;空调设备本身也存在质量参差、维护缺失等问题,尤其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空调安装不规范、线路老化严重,安全隐患突出。此外,应急储备体系薄弱,缺少备用电源、移动制冷/制热设备等关键物资储备,导致灾害发生时难以迅速开展救援。
因此,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推动建立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空调应急保障体系。首要任务是完善政策法规,将空调保障纳入城市应急管理框架。各级政府应制定空调应急保障专项预案,明确气象预警、电力调度、设备维护、医疗救助等多部门协同机制,确保在极端天气来临前能够提前部署、及时响应。例如,可建立“高温/寒潮—空调保障”联动响应机制,当气象部门发布红色预警时,自动启动应急供电保障、开放临时避暑/取暖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巡检重点区域空调设备。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升级。加大对老旧电网的改造力度,推广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提升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弹性。鼓励家庭和公共场所配备储能设备或小型应急电源,确保在断电情况下空调仍能短时运行。同时,推动空调设备智能化、节能化发展,支持具备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功能的新型产品普及,便于管理部门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提前干预潜在风险。
再者,应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与救援网络。在人口密集区、养老机构、医院等重点场所配置移动式空调机组、应急发电车等设备,形成“十分钟应急响应圈”。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建由物业、电力工人、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服务队伍,定期开展演练培训,提升基层处置能力。此外,可探索建立“空调应急服务云平台”,整合设备信息、维修资源、用户需求,实现精准调度与快速响应。
最后,公众教育与社会参与同样不可忽视。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极端气候下的空调使用常识与节能技巧,引导居民合理设置温度、错峰用电,减少系统负荷。鼓励居民定期检查空调线路与外机安全,防范火灾等次生灾害。政府还可通过补贴、保险等方式,支持低收入家庭更新老旧空调或加装应急电源,缩小“冷暖鸿沟”。
总之,极端气候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空调已从普通家电演变为关乎生命健康的基础设施。唯有未雨绸缪,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空调应急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应对未来更加频繁和剧烈的气候挑战,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安全幸福。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