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链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提升关键产业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已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家电制造领域,空调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规模庞大的支柱性产品,其供应链国产化率的持续提升不仅关乎行业竞争力,更直接影响国家产业链安全与抗风险能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空调产业虽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产量和出口量稳居世界前列,但在核心零部件和技术方面仍存在对外依赖。压缩机、电子膨胀阀、控制器芯片、高性能电机等关键元器件长期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端变频压缩机和精密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多掌握在日本、美国等企业手中。这种“整机强、部件弱”的结构性短板,在国际局势动荡、物流受阻或技术封锁时极易成为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
面对潜在风险,近年来国内空调龙头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协同发力,加速推进供应链本土化进程。以格力、美的、海尔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国产替代。例如,格力电器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已实现压缩机、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并建成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美的集团则依托旗下威灵电机、合康新能等子公司,强化在功率半导体、驱动控制模块等领域的布局,显著降低对外采购依赖。
与此同时,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国产配套企业也迅速崛起。在电子膨胀阀、四通阀、换热器等关键部件领域,三花智控、盾安环境、卧龙电驱等企业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广泛应用于主流空调品牌。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带动下,相关企业在流体控制、智能调节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反向赋能空调产业,进一步提升了国产部件的性能与可靠性。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供应链国产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重点领域补链强链。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地方政府也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营造有利于本土供应链成长的良好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化率的提升并不仅仅是“用国产替代进口”的简单替换,而是伴随着整个产业链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当前,国内企业在高效节能、智能控制、低碳环保等方面不断突破,推动空调产品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例如,基于国产AI芯片的智能温控系统、采用环保制冷剂的新型热泵技术等,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这不仅增强了国内企业的议价能力,也为中国空调走向高端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然,也要清醒认识到,完全实现供应链自主仍面临挑战。部分高精度传感器、高端功率半导体、特种材料等领域仍存在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全面替代。此外,国际领先企业凭借长期积累的品牌信誉和技术壁垒,仍在高端市场占据优势。因此,提升国产化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投入、久久为功。
展望未来,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入实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持续推进,空调产业链国产化进程将不断提速。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对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工业软件等“硬科技”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鼓励整机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国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总体来看,空调供应链国产化率的稳步提升,不仅是应对国际风险的必要举措,更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本土化供应链体系,中国空调产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掌握更大主动权,为建设制造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