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问题备受关注。作为大型公共建筑和高端住宅中广泛使用的设备,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较高。为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新版《公共建筑用中央空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并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新标准的落地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新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重点提高了中央空调产品的能效准入门槛。根据新规,所有在境内销售和使用的中央空调设备,其全年综合能效比(APF)必须达到新的限定值要求,部分类型设备的能效门槛较此前提升了15%以上。同时,能效等级划分也更加细化,由原来的五个等级调整为六个等级,其中一级为最高能效等级,六级为最低并逐步淘汰的产品类别。此举旨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推动高能效产品普及,从源头减少能源浪费。
此次能效新标准覆盖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传统的冷水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还首次将磁悬浮冷机、蒸发冷却式冷机等新型高效设备纳入监管体系。特别是对数据中心、医院、机场、商场等高能耗场所使用的中央空调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能效要求。专家指出,这类建筑常年运行空调系统,若采用低效设备,长期累积的电力消耗和碳排放量极为可观。通过强制提升设备能效水平,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显著的节电减排效果。
新标准的实施也对生产企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部分技术储备不足、依赖传统工艺的小型制造企业面临产品升级压力,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和生产线改造;另一方面,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则借此机会加速产品迭代,抢占高端市场。例如,多家知名空调制造商已提前布局变频控制、智能调节、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并推出符合新一级能效标准的系列产品,赢得了政府采购和大型项目的青睐。
在应用端,建筑设计单位、工程承包商和物业管理公司也被纳入标准执行链条。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阶段就必须选用符合新能效等级要求的空调设备,否则无法通过节能审查。既有建筑在进行空调系统改造时,也需参照新标准进行选型。此外,政府鼓励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绿色金融等方式支持老旧空调系统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推动标准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不仅关注设备本身的能效参数,还强调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这意味着单纯的“高能效主机”并不足以满足要求,还需配套高效的水泵、冷却塔、输配系统以及智能化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实现节能目标。因此,行业正逐步从“卖设备”向“提供综合节能解决方案”转型。一些领先的空调服务商已经开始整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空调系统的远程监控、负荷预测和动态优化,大幅提升实际运行能效。
从社会效益来看,据初步测算,按照新标准推广实施后,到2030年我国每年可节约用电超过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万吨。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电力供应压力,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高能效空调的普及还能降低用户的长期使用成本,尽管初期购置价格可能略高,但通过电费节省可在三至五年内收回投资,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当然,标准的顺利实施仍需配套监管机制的完善。相关部门正在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虚标能效、伪造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并建立全国统一的能效标识信息平台,方便消费者查询和监督。同时,加强对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确保标准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总体而言,中央空调能效新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建筑节能迈向精细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追求短期成本最低,转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政策持续推进和技术不断进步,未来中央空调将不再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而成为智慧建筑和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由标准引领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重塑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能源未来。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