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众多高能耗产品中,空调作为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效水平直接关系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因此,制定更加科学、严格的国际能效标准,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空调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能效新标准的制定工作,不仅提升了行业话语权,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过去几十年,国际空调能效标准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制定,其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往往基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使用习惯,难以全面反映全球多样化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高温高湿地区,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空调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对制冷效率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国作为空调制造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丰富的实际应用数据,具备参与并引领国际标准制定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以格力、美的、海尔等为代表的中国空调企业,逐步从“标准执行者”向“标准制定者”转变。这些企业不仅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压缩机效率、变频控制、热交换优化等核心技术瓶颈,还主动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相关机构的技术讨论与标准修订工作。例如,在IEC/TC86(制冷与空气调节设备技术委员会)的多次会议上,中国企业代表就提出了适用于热带气候区的全年性能评价方法(APF改进方案),并被纳入最新版国际能效测试标准草案。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中,并非简单输出产品或技术,而是注重将本土实践经验与全球视野相结合。比如,针对不同国家电力供应不稳定、电压波动大的现实情况,部分企业提出了宽电压适应性测试指标;针对发展中国家用户长时间连续使用空调的特点,建议增加高温工况下的能效权重比例。这些来自一线市场的洞察,使新标准更具包容性和实用性,也赢得了多国代表的认可与支持。
此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还倒逼企业自身技术升级与管理优化。为了满足未来更严苛的能效门槛,国内空调企业纷纷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通过引入AI算法优化运行模式、采用环保制冷剂替代传统高GWP(全球变暖潜值)物质、提升材料可回收利用率等方式,全面提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能效表现。同时,企业还建立起覆盖设计、生产、检测、服务全过程的标准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能稳定达标。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中国企业的深度参与正在重塑全球空调产业的竞争格局。以往,掌握标准就意味着掌握市场准入的“通行证”,而如今,中国企业通过前置参与规则制定,实现了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的跨越。这不仅有助于打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也为“中国制造”赢得更多国际市场信任奠定了基础。据相关统计,2023年中国家用空调出口量再创新高,其中高能效产品占比超过60%,充分体现了标准引领下的品牌溢价能力。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一方面,国际标准制定过程复杂漫长,涉及多方利益博弈,需要持续投入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另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国际化人才,难以有效发声。对此,业内专家呼吁加强产学研协同,推动建立国家级标准创新平台,鼓励更多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形式联合参与国际事务。
展望未来,随着《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持续推进,全球对高效节能空调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可以预见,空调能效标准将朝着更加精细化、场景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空调企业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全球能效治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标准强国”的跃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
在全球绿色发展的大潮中,标准不仅是技术的尺度,更是责任的体现。中国空调企业正以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仅能造出世界一流的空调,更能为这个世界制定更先进的规则。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