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公众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视,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问题备受关注。作为空调系统中能耗占比最高的设备之一,中央空调在商业楼宇、公共设施及大型住宅项目中广泛应用,其能效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体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历时多年调研与修订,正式发布了新的《中央空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GB 21454修订版),并将于近期全面实施。这一新规的落地,标志着我国暖通空调行业迈入高质量、低能耗发展的新阶段。
新能效标准的核心在于提升准入门槛,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节能管理。与旧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大幅提高了中央空调的最低能效限定值,尤其是针对冷水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等主流设备类型,设定了更为严格的性能指标。例如,水冷式冷水机组的综合制冷性能系数(IPLV)要求平均提升约15%,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机组也相应上调了能效门槛。此外,新标准首次引入“全年综合能效比”(APF)作为评价依据之一,更加科学地反映设备在不同气候条件和运行工况下的实际节能表现,避免了以往仅依赖额定工况测试数据带来的偏差。
此次标准升级并非孤立的技术调整,而是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紧密衔接的重要举措。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统计,当前我国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20%以上,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比超过50%。若全国范围内所有新建和改造项目均采用符合新能效标准的中央空调设备,预计每年可节约电力超过3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00万吨。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电网负荷压力,也将显著推动城市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
新规的实施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了深远影响。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技术升级迫在眉睫。传统依靠低成本、高耗能设计的产品将难以满足市场准入要求,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变频控制、高效换热器、智能群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的应用。部分领先企业已率先推出搭载磁悬浮压缩机、自然冷却技术的新一代高效机组,在能效表现上远超新国标一级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小型厂商或将面临淘汰风险。
在工程设计与应用层面,新标准促使设计院、开发商和运维单位重新审视空调系统的选型逻辑。过去“重初投资、轻运行成本”的倾向正在被扭转,越来越多项目开始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LCC)评估模型,优先选择高能效设备以降低长期运营支出。此外,智能控制系统与建筑能源管理平台的集成应用也成为标配,通过实时监测、负荷预测和动态调节,实现中央空调系统的精细化运行,进一步释放节能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为确保新规平稳落地,相关部门配套出台了多项支持措施。包括开展生产企业能效标识备案专项检查,建立统一的能效检测认证体系,加强对市场流通产品的抽查力度;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对采购高能效中央空调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绿色信贷支持。住建部门也在修订相关建筑设计规范,明确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必须选用符合新能效等级的产品,形成政策合力。
当然,标准的全面实施仍面临一定挑战。部分地区经销商和用户对新标准认知不足,存在继续销售或采购旧型号设备的现象;部分老旧建筑在设备更换过程中受限于空间、电力等条件,难以一步到位实现高效化改造。对此,专家建议加强宣传培训,建立典型案例推广机制,并探索合同能源管理(EMC)、设备租赁等灵活商业模式,降低用户升级成本。
总体来看,中央空调能效标准新规的全面实施,是我国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是技术指标的提升,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转向注重长期可持续价值。未来,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技术进步的持续加速,中央空调将真正成为智慧、低碳、高效的现代建筑核心支撑系统,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