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回避的责任。作为高能耗产品之一,空调在制造、运输、使用及报废等全生命周期中均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引导企业践行低碳发展理念,我国即将出台《空调行业碳足迹核算标准》,这标志着空调产业正式迈入“碳核算”时代。
该标准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头部企业共同制定,旨在建立统一、科学、可操作的碳足迹核算体系。标准将涵盖空调产品的原材料获取、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物流运输、用户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环节,明确各阶段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和核查机制。通过量化碳足迹,企业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减排关键点,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能效水平,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透明的环保信息参考。
当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年产量超过2亿台,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庞大的产业规模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压力。据测算,一台普通家用空调在其10至15年的使用周期中,约90%的碳排放来自电力消耗,其余则来自制造与报废环节。因此,仅靠提升能效已不足以实现深度减排,必须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系统性降低碳足迹。
即将出台的标准将首次对空调行业的碳排放因子进行统一规范。例如,在材料端,铝材、钢材、塑料等原材料的碳排放系数将依据国内实际生产数据设定;在制造端,工厂能源结构、设备效率、工艺流程等都将纳入核算模型;在使用端,则结合不同地区电网碳排放强度,区分峰谷用电影响,实现更精准的碳足迹评估。此外,标准还将鼓励企业采用再生材料、低碳制冷剂(如R32、R290)以及模块化设计,以延长产品寿命并提高回收利用率。
对于企业而言,新标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企业需投入资源建立碳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和验证大量供应链数据,短期内可能增加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率先完成碳足迹核算的企业将在绿色采购、出口贸易、品牌建设等方面占据先机。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欧盟已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高碳产品征收额外费用,中国空调若想保持竞争力,必须提前布局低碳认证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设置了分阶段实施路径。初期将以龙头企业为试点,逐步推广至全行业,并配套出台技术指南、培训课程和第三方核查机制,确保标准落地公平、公正。同时,政府也将通过绿色金融、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从长远看,空调行业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出台,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将倒逼企业从“拼价格、拼规模”转向“拼技术、拼绿色”,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智能制造与循环经济深度融合。未来,具备低碳属性的空调产品有望获得绿色标识认证,并在政府采购、房地产配套等领域优先推广。
此外,该标准也为消费者参与碳减排提供了路径。当每台空调都附带“碳标签”,标明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时,公众可以据此选择更环保的产品,形成绿色消费导向。这种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将进一步激励企业持续优化碳表现。
可以预见,《空调行业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发布,将成为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适用于家用空调,未来还将扩展至商用空调、中央空调乃至整个家电行业,构建起覆盖广泛、层级分明的碳核算网络。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空调产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标准引领变革,用行动回应时代命题。
这一标准的实施,绝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让清凉不再沉重”的愿景——在享受舒适环境的同时,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