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认证中数据完整性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2025-11-16

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过程中,数据完整性是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核心要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监管机构对制药企业数据管理要求的日益严格,因数据完整性问题导致的GMP认证失败或警告信事件屡见不鲜。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企业识别潜在风险,提升合规水平。

案例一:选择性删除检测数据

某国内制药企业在接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飞行检查时,被发现其QC实验室人员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过程中多次重复进样,仅保留符合标准的结果,而将偏离标准的数据手动删除且未记录原因。检查人员调取仪器审计追踪日志后发现,原始数据中存在多个被覆盖和删除的操作记录。企业未能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解释数据剔除行为,也未执行相应的偏差调查程序。

该行为严重违反了GMP关于“所有数据应真实、完整、可追溯”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国药典》和国际通行的ALCOA+原则(可归属性、清晰性、同步性、原始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持久性和可用性),任何实验数据的修改都必须有完整的记录和审批流程。此案例最终导致企业收到严重缺陷项,相关批次产品被暂停放行,企业需进行全面整改并提交纠正与预防措施(CAPA)报告。

案例二:电子系统权限管理失控

一家出口型企业在美国FDA检查中被指出其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严重的权限管理漏洞。调查显示,多名普通检验员拥有管理员权限,能够随意修改系统时间、删除审计追踪日志、更改用户账户信息。更严重的是,部分关键检测结果的生成时间早于样品接收时间,明显存在时间逻辑错误。

这一现象暴露出企业在IT系统验证和权限控制方面的重大缺陷。按照GMP要求,电子记录系统必须经过充分验证,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高权限账户应仅限于系统管理员,并定期进行权限审查。此外,系统时间必须受控,防止人为篡改以制造虚假数据。该企业因此被FDA发出警告信,出口业务受到严重影响,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重建LIMS系统并重新进行计算机化系统验证。

案例三:纸质记录补填与事后修改

某中药生产企业在内部自检中发现,部分批生产记录存在“补签”现象。操作人员未在操作当时填写记录,而是在后续集中补写,甚至使用不同颜色笔迹进行修改,且无相关人员签字确认。更有甚者,在灭菌工序的温度记录纸上发现用修正液涂抹后重写的痕迹。

此类行为直接违背了GMP关于“记录应当及时、准确、清晰、真实”的规定。纸质记录虽不如电子系统具备审计追踪功能,但仍需遵循严格的填写规范。任何修改必须划改而非涂改,并注明修改人、日期及原因。更重要的是,生产活动必须做到“做所写、写所做”,杜绝事后回忆式记录。该企业虽未被监管部门查处,但通过内审发现问题后主动启动CAPA程序,组织全员培训并引入电子批记录系统以降低人为风险。

案例四:环境监测数据异常处理不当

某生物制剂企业在洁净区环境监测中发现微生物超标,但未启动偏差调查,而是安排重新采样直至获得合格结果,并仅保留最终合格数据归档。原始超标数据未保存,相关责任人声称“仪器故障”但无支持证据。

这种“测试至合格”(Testing into Compliance, TIC)的做法是典型的严重数据完整性违规。GMP明确规定,任何超出限度的结果(OOS)必须按照既定程序进行调查,查明根本原因,并评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隐瞒或规避不合格结果不仅影响当前批次判断,更可能掩盖系统性污染风险,威胁患者安全。该事件经第三方审计发现后,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质量负责人被撤换。

综上所述,上述案例反映出当前部分企业在数据管理意识、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要保障GMP认证顺利通过,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是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明确数据生命周期各环节的责任分工;
二是加强员工培训,强化质量文化,杜绝侥幸心理;
三是完善电子系统功能,启用审计追踪、权限分级和电子签名等关键技术;
四是严格执行变更控制、偏差管理和OOS调查程序,确保所有异常均有据可查;
五是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和数据可靠性评估,主动识别并消除隐患。

唯有将数据完整性融入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实现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受控,为公众用药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