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药行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是确保药品质量与安全的核心标准。新建药品生产车间在正式投入生产前,必须通过GMP认证,这不仅是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更是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里程碑。我公司近期完成了一条全新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线的建设,并顺利通过了首次GMP现场检查。回顾整个认证过程,我们在准备、实施和迎检等环节积累了宝贵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首先,在项目立项阶段即应确立“GMP先行”的理念。以往部分企业在厂房设计完成后才考虑GMP合规问题,导致后期频繁改造,既增加成本又延误工期。我们从选址阶段就邀请GMP专家参与,确保厂区布局符合洁净区划分、人流物流分离、防止交叉污染等基本原则。在工艺布局设计中,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附录要求,合理规划洁净级别区域,设置必要的气锁间、缓冲间和更衣程序。同时,提前与省药监局沟通确认关键设施设备的技术参数,避免因理解偏差造成返工。
其次,文件体系的建立是GMP认证的基础。我们组建了由质量、生产、工程、验证等部门骨干组成的专项小组,历时三个月完成了涵盖质量管理、机构与人员、厂房与设施、设备、物料与产品、确认与验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12大类的300余份文件。特别强调的是,所有SOP(标准操作规程)均结合实际工艺流程编写,杜绝照搬模板。例如,在“洁净区清洁消毒规程”中,我们不仅明确了清洁剂种类、浓度、作用时间,还针对不同设备表面材质制定了差异化的清洁方法,并附有清洁效果验证数据支持。此外,所有记录表格均经过模拟运行测试,确保可操作性和数据完整性。
第三,验证工作是体现GMP执行力的关键环节。我们按照V模型开展系统性验证:先完成URS(用户需求说明)、FAT/SAT(工厂验收/现场验收),再依次推进DQ(设计确认)、IQ(安装确认)、OQ(运行确认)和PQ(性能确认)。对于空调净化系统,不仅完成了风量、压差、温湿度等常规测试,还进行了粒子和微生物动态监测,连续三批次模拟生产环境下的数据均符合A/B级洁净区标准。水系统方面,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管道采用全自动焊接,并进行为期三周的周期性取样检测,确保水质持续达标。关键生产设备如高效包衣机、高速压片机等均完成了工艺参数最差条件挑战试验,证明其在设定范围内稳定可靠。
在人员培训方面,我们坚持“全员参与、分层施教”的原则。管理层重点学习GMP法规精神与质量文化;一线员工则通过实操演练掌握岗位SOP和偏差处理流程。所有人员均需通过书面考试和现场考核方可上岗,并建立培训档案备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组织了多次内部模拟检查,邀请外部顾问扮演检查员角色,暴露潜在问题并及时整改,有效提升了团队应对真实检查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迎接现场检查阶段,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迎检方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检查期间保持开放、坦诚的态度,对检查员提出的问题提供充分证据支持,不回避、不掩饰。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个别记录填写不规范问题,立即启动CAPA(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现场制定整改措施并承诺完成时限,获得检查组认可。
通过此次GMP认证,我们深刻体会到:GMP不是一次性的达标任务,而是贯穿于企业日常运营的质量信仰。新建车间的首次认证成功,标志着我们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也为后续产品注册和商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管理流程,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推动质量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