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生物制品及医疗器械等行业,洁净厂房的设计与运行必须严格遵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相关要求。然而,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部分企业在厂房设计阶段未能充分考虑GMP的细节规定,导致后期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合规风险。某生物制药企业洁净厂房因设计不符合GMP要求,最终被迫进行系统性整改,其案例具有典型性和警示意义。
该企业原计划建设一座用于生产无菌制剂的B级洁净区厂房,设计初期由非专业净化工程公司主导,未邀请具备GMP经验的顾问团队参与。项目建成后,在试运行阶段即暴露出多项问题。首先,洁净区布局不合理,人流与物流通道交叉严重。操作人员进入B级区域需经过C级更衣室,但物流传递窗直接设置在更衣路径上,造成物料进出时人员频繁穿越,极大增加了污染风险。此外,物料入口未设置缓冲间和自净设施,无法有效控制微粒和微生物侵入,违反了GMP中关于“防止交叉污染”的基本原则。
其次,空气处理系统设计存在明显缺陷。送风量计算不足,导致关键操作区域换气次数低于GMP规定的40次/小时标准,实测仅32次/小时,洁净度难以维持在ISO 5级水平。同时,高效过滤器(HEPA)布置不合理,部分回风口位置靠近产尘设备,形成局部涡流,加剧了颗粒物再悬浮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压差控制系统未实现自动连锁调节,相邻洁净级别之间的压差梯度不稳定,曾出现高级别区域向低级别区域倒灌的情况,严重威胁产品无菌保障。
在环境监测方面,原设计未预留足够的在线粒子监测点和微生物采样口,导致日常监控数据不完整,无法满足GMP对持续环境验证的要求。同时,温湿度控制系统响应滞后,冬季运行时相对湿度常低于30%,易引发静电积聚,影响无菌操作安全。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聘请第三方GMP合规咨询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并启动整改工程。整改方案首先优化了平面布局,重新规划人流与物流动线。新增独立物料气锁舱,配备自净功能和互锁门系统,确保物料进入前经过充分净化。人员更衣流程延长为“一更→二更→穿无菌服→风淋→B级区”五步程序,并在各节点设置视频监控与权限管理,杜绝违规行为。
在空调系统方面,重新核算送风量,更换大功率风机,确保B级区换气次数提升至45次/小时以上。调整HEPA过滤器布局,采用顶送侧下回的气流组织形式,增强单向流效果。增设压差传感器网络,接入中央监控系统,实现压差异常自动报警与风机频率联动调节。同时,在关键操作点加装在线粒子计数器和浮游菌采样装置,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控。
为提升系统的可追溯性与稳定性,整改中引入了自动化控制系统(SCADA),集成空调、照明、门禁、环境监测等子系统,所有运行数据自动记录并保存至少五年,符合GMP电子数据管理要求。此外,企业还建立了完整的验证文件体系,包括设计确认(DQ)、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和性能确认(PQ),确保整改后的系统具备可验证性。
整改完成后,经过三个月的连续监测,B级区悬浮粒子、沉降菌、表面微生物等指标均稳定达标,顺利通过药监部门的现场检查。此次整改虽耗费资金约680万元,工期延长四个月,但从根本上消除了质量隐患,为企业后续申报药品注册提供了可靠保障。
该案例深刻揭示了洁净厂房设计阶段遵循GMP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往往重视施工与设备采购,却忽视前期设计的专业性与合规性,最终付出更高代价。GMP不仅是生产阶段的管理规范,更应贯穿于厂房规划、设计、建造全过程。只有在设计初期就引入GMP理念,充分考虑气流组织、人流物流分离、压差控制、环境监测等核心要素,才能避免后期被动整改,确保产品质量与患者安全。
此外,该案例也提醒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新建项目的前置审查,推动设计单位资质认证与责任追溯机制建设。对于企业而言,选择具备GMP实践经验的设计团队,建立跨专业协同机制,是确保洁净厂房合规运行的关键所在。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