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GMP认证联动案例解析
2025-11-16

在当前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联动机制日益受到关注。这一联动不仅是政策推动的结果,更是提升我国药品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二者如何协同作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以某国内大型制药企业A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营心血管类仿制药,在国家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大背景下,其核心产品“氯沙坦钾片”被列入首批参比制剂目录。为通过一致性评价,A公司不仅需要在药学层面完成体外溶出度、生物等效性等研究,还需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符合GMP要求。在此过程中,企业发现,单纯的技术攻关无法脱离生产体系的支持,而GMP认证恰恰为一致性评价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基础。

首先,在原料控制环节,A公司依据GMP对供应商审计制度的要求,重新评估并筛选了原料药供应商,确保其来源稳定、质量可控。同时,引入电子化质量管理系统(QMS),实现从物料入库到成品放行的全流程追溯。这一改进不仅满足了GMP现场检查的硬性要求,也为一致性评价中所需的批间一致性数据提供了可靠支撑。

其次,在生产工艺优化方面,A公司在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前,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工艺验证。按照GMP附录《确认与验证》的要求,完成了关键工艺参数(CPP)的识别与控制,并建立了持续工艺确认机制。例如,在压片工序中,通过对压力、转速、颗粒水分等参数的系统调整,最终实现了产品溶出曲线与原研药的高度一致。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GMP“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理念,避免了因生产波动导致的一致性评价失败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监管机构在审评过程中采取了“联合核查”模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在对企业进行GMP符合性检查的同时,同步审查其一致性评价申报资料中的生产数据真实性。在A公司的案例中,检查组重点抽查了三批放大生产记录、检验报告及设备使用日志,确认其数据完整、可追溯,未发现数据可靠性问题。这种“一次检查、双重目标”的监管方式,既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倒逼企业将日常GMP管理与注册申报紧密结合。

此外,该企业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并获得优先采购资格后,迅速扩大产能。此时,GMP体系再次发挥关键作用。企业在新建车间时,严格按照新版GMP标准设计布局,配备先进的在线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控网络,并提前邀请第三方顾问开展模拟飞行检查,确保新生产线在投产前即具备接受官方检查的能力。这种前瞻性的质量管理思维,使企业在后续多次监督检查中均顺利通过,未出现重大缺陷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联动机制也暴露出部分中小企业的短板。一些企业在追求快速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过程中,忽视了GMP体系的持续维护,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倾向。例如,有企业虽完成了BE试验,但在现场核查时被发现生产记录不完整、偏差处理流于形式,最终导致评价结果被暂缓。这说明,脱离GMP基础的一致性评价如同空中楼阁,难以持久。

从政策角度看,近年来国家药监局不断强化注册审评与现场检查的衔接机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技术审评期间可启动药品注册生产现场核查,且核查结论直接影响审批结果。这意味着,GMP合规已成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前置条件之一。同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在纳入集采后,还将面临更加频繁的飞行检查和抽检,进一步凸显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GMP认证并非孤立的两个环节,而是相辅相成、深度融合的质量提升路径。A公司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将GMP的理念贯穿于研发、生产、注册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的目标。未来,随着监管趋严和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唯有构建科学、稳健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提示监管部门应继续完善政策引导,推动更多企业实现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提质”的转变,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