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药行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是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符合国际标准、保障药品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GMP认证准备工作复杂繁琐,涉及文件体系、人员培训、设备验证、环境控制等多个方面,稍有疏漏就可能导致认证失败。某生物制药企业在筹备首次GMP认证过程中,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度大等问题。为系统提升准备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该企业引入PDCA循环管理方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四个阶段持续优化流程,最终顺利通过认证,并显著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
第一阶段:Plan(计划)
企业成立GMP认证专项工作组,由质量负责人牵头,涵盖生产、质量、工程、仓储、人力资源等多部门骨干。工作组首先对照GMP法规要求,全面梳理现有管理体系的差距,识别出关键问题点,如文件体系不完整、设备验证记录缺失、人员操作规范性不足等。随后,基于风险评估原则,确定优先整改事项,并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明确各阶段时间节点、责任分工、资源配置及验收标准。同时,引入甘特图进行进度可视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此外,还制定了阶段性自检方案和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第二阶段:Do(执行)
在执行阶段,企业按照既定计划分步推进各项整改工作。首先,对现有SOP(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全面修订与补充,新增56份关键文件,涵盖清洁验证、偏差处理、变更控制等核心流程,并组织全员培训,确保理解一致、执行到位。其次,开展设备与设施的系统性验证,完成HVAC系统、纯化水系统、灭菌柜等关键设备的再确认,补全历史数据缺失部分。同时,强化现场管理,实施定置管理与目视化标识,提升车间整洁度与合规性。人员方面,组织三轮GMP专题培训,覆盖理论知识、实操演练与模拟检查,累计培训达300人次。所有执行过程均建立台账,确保可追溯、可核查。
第三阶段:Check(检查)
在主要整改工作完成后,企业启动内部审核机制,模拟GMP现场检查流程,开展多轮交叉自查。检查组由外部顾问与内部质量人员组成,依据GMP条款逐项打分,重点关注高风险区域如无菌操作区、物料管理区等。首轮检查发现12项不符合项,包括部分记录填写不规范、温湿度监控数据未及时归档、个别员工对应急程序不熟悉等。针对问题,工作组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根本原因,区分系统性缺陷与操作性失误。例如,记录不规范问题源于培训不到位与监督缺失;数据归档延迟则暴露了IT系统与纸质流程衔接不畅。所有问题均被录入整改追踪表,明确责任人与整改期限。
第四阶段:Act(行动)
基于检查结果,企业进入改进与标准化阶段。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补充培训记录模板、优化电子数据管理系统、增加日常巡查频次;另一方面,将有效的做法固化为长效机制。例如,将每月一次的GMP合规自查纳入常规工作计划,建立跨部门协作例会制度,推动质量文化落地。同时,总结本次准备工作的经验教训,形成《GMP认证准备指南》,作为未来新项目或复审的参考模板。此外,管理层对表现突出的团队给予表彰,进一步激发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经过四轮PDCA循环的持续推进,企业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从基础薄弱到全面合规的转变。最终,在正式GMP认证检查中,检查官对企业文件体系的完整性、现场管理的规范性以及员工的专业素养给予了高度评价,仅提出2项轻微观察项,顺利通过认证。
此次实践表明,PDCA循环不仅是一种质量管理工具,更是一种系统化、持续改进的思维方式。它帮助企业跳出“突击迎检”的被动模式,转向“常态合规”的主动管理。通过不断计划、执行、检查与改进,企业不仅成功通过了GMP认证,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可持续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后续产品申报、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该企业已决定将PDCA循环推广至研发、供应链等更多业务领域,全面提升整体运营水平。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