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体系中,偏差管理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受控的关键环节。任何偏离既定程序、标准或预期结果的事件都应被及时识别、记录、调查和处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因偏差管理流程不规范,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影响GMP认证的通过。本文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深入剖析偏差管理不当对GMP认证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某国内制药企业在申请新版GMP认证过程中,现场检查阶段被发现存在多起未按规定处理的生产偏差。检查组在审查批生产记录时,发现某一关键批次产品的压片工序中,片重差异超出工艺规程允许范围。该异常情况虽被操作人员记录在岗位日志中,但未启动正式的偏差报告流程,也未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和纠正预防措施(CAPA)的制定。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对此毫不知情,直至检查当日才被动应对。
进一步调查发现,该企业虽制定了偏差管理制度文件,但在执行层面存在严重脱节。首先,员工对“什么是偏差”缺乏明确认识,认为只有造成产品报废或重大事故才需上报,导致大量微小但潜在风险高的偏差被忽视。其次,偏差报告流程繁琐且缺乏信息化支持,纸质表单传递效率低,审批链条过长,致使许多偏差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调查与关闭。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管理人员为避免影响生产进度或考核指标,存在刻意隐瞒偏差的现象,形成“报喜不报忧”的不良文化。
这一系列问题在GMP现场检查中集中暴露。检查员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217条关于偏差处理的要求,认定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偏差管理系统,无法保证生产过程的持续合规性。同时,由于该偏差涉及关键质量属性(CQA),且未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影响评估,检查组判定其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潜在影响,构成严重缺陷项。最终,该企业GMP认证申请被暂缓批准,需整改完成后重新接受检查。
此次事件暴露出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偏差管理不仅是技术流程,更是质量文化的重要体现。当制度设计与执行实践脱节,即便有完善的书面规程,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质量控制。此外,管理层对偏差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员工行为。若管理层仅关注产量和成本,而忽视质量风险,则难以建立起主动报告、科学分析、有效改进的良好机制。
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第一,明确偏差定义与分类标准。企业应结合产品特性和工艺特点,细化偏差的识别标准,涵盖生产、检验、设备、环境等多个维度,并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管理,确保所有异常情况均能被及时捕捉。
第二,优化偏差处理流程。简化报告路径,引入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偏差的在线提交、跟踪与审批,提升响应速度和透明度。同时设定各环节时限要求,确保偏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与关闭。
第三,强化培训与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全员参与偏差管理培训,重点提升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鼓励主动报告,建立非惩罚性报告机制,消除员工顾虑,营造开放、诚信的质量氛围。
第四,加强跨部门协作与监督。质量部门应主导偏差调查,生产、工程、研发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确保调查结论科学、全面。同时,将偏差处理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推动责任落实。
第五,持续开展回顾与改进。定期对已关闭偏差进行趋势分析,识别系统性风险,及时更新SOP和验证状态,形成闭环管理。
综上所述,偏差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直接关系到GMP认证的成败。企业不能将其视为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工作,而应作为保障产品质量的核心手段。唯有建立科学、高效、透明的偏差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从“符合规范”到“持续改进”的跨越,为药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任何对偏差管理的轻视都将付出沉重代价。企业必须以此次案例为鉴,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顺利通过GMP认证并维持长期合规运行。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