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行业,药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尤其是对温度敏感的冷链药品而言,其储存环节的合规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冷链药品在整个供应链中必须维持严格的温控条件,确保药品质量不受影响。本文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企业在冷链药品储存环节如何实现GMP认证的合规性,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某生物制药企业A公司主要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等需2℃~8℃冷藏保存的生物制剂。2022年,该公司接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GMP现场检查时,因冷链储存环节存在多项不符合项而被责令限期整改。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冷库温湿度监测系统未实现连续自动记录,部分时段数据缺失;二是备用制冷设备未定期验证,无法确保突发断电情况下的温控连续性;三是人员操作培训不到位,新入职员工对冷链管理规程不熟悉;四是库存药品堆放混乱,未严格执行“先进先出”原则,存在过期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监管部门依据《药品管理法》及GMP附录《确认与验证》《计算机化系统》等相关条款提出整改要求。A公司随即成立专项整改小组,从硬件设施、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三方面着手改进。
首先,在硬件升级方面,企业投资更换了新一代冷链监控系统,采用具备实时上传功能的温湿度传感器,并接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存储与报警联动。所有冷库均配备双回路供电系统和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确保停电情况下制冷设备可持续运行至少72小时。同时,新增移动式冷藏车及便携式冷藏箱若干,用于紧急转运或临时存放。
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企业修订了《冷链药品储存管理规程》,明确各岗位职责,建立包括日常巡检、定期校准、偏差处理在内的标准化流程。特别强化了对关键参数的控制,如设定温度报警阈值为2.5℃和7.5℃,一旦超出即刻触发短信通知至相关负责人手机。此外,引入电子批记录系统,实现每一批次药品从入库到出库全过程可追溯。
再次,在人员管理上,公司组织全员参加GMP专题培训,重点讲解冷链药品特性、储存要求及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所有涉及冷链操作的岗位人员均需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并实行年度复训机制。管理层还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将冷链合规表现纳入部门KPI,增强责任意识。
经过三个月整改并提交验证报告后,监管机构再次进行现场核查,确认所有不符合项均已有效整改,最终通过GMP认证复查。此次事件不仅使A公司提升了冷链管理水平,也增强了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冷链药品储存环节的GMP合规并非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设备、系统、流程与人的综合管理体系。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常因重生产轻储运、忽视细节管理而导致合规风险。因此,应树立“全程可控、预防为主”的理念,提前识别潜在隐患。
例如,定期开展冷链设施的确认与再确认工作,包括空载、满载及断电模拟测试,确保系统可靠性;建立完善的变更控制程序,任何设备更新或布局调整都须经过评估与审批;加强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协同管理,确保外租仓库同样符合GMP标准。
总之,冷链药品储存是保障药品质量的关键节点,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企业必须以GMP认证为契机,持续优化内部管理体系,推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应用,真正做到“让每一支药都在正确的温度下流转”。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信任,也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