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缺失对GMP认证执行力影响的案例
2025-11-16

在医药制造行业,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是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核心标准。然而,即便企业获得了GMP认证,其执行力的强弱仍直接关系到药品生产的合规性与稳定性。近年来,一些企业在通过GMP认证后仍频繁出现质量事故或监管通报,究其原因,往往并非技术或设备不足,而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缺失所致。

某中型制药企业A公司便是典型案例。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生产口服固体制剂,在2018年首次通过国家GMP认证,初期运营较为平稳。然而,自2020年起,监管部门多次在飞行检查中发现其存在记录不完整、清场不彻底、偏差处理流于形式等问题。尽管公司管理层反复强调“合规生产”,但基层员工普遍反映“上面说一套,下面做一套”。最终在2022年的一次检查中,因关键工艺参数未受控,导致一批产品被召回,企业也被暂停生产许可。

深入调查发现,A公司的问题根源并不在于制度设计,而在于企业文化严重缺失。首先,公司高层虽口头重视GMP,但在实际决策中更关注成本控制和产能提升。例如,为赶订单进度,管理层默许跳过部分验证程序;为节省人力成本,QA(质量保证)部门长期缺编,导致审核工作积压。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导向,使得GMP制度沦为应付检查的工具,而非日常行为准则。

其次,企业缺乏对员工的质量意识培养。新员工入职培训仅以观看视频和签署文件为主,缺乏实操演练与案例教学。许多一线操作人员认为“只要不出事,怎么做都行”,甚至将填写记录视为“走形式”。当质量管理人员提出整改要求时,常遭到来自生产部门的抵触,认为“多此一举”“耽误生产”。这种对立情绪反映出企业内部未能建立“质量第一”的共同价值观。

更为严重的是,A公司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责任文化。问题发生后,管理层倾向于追责个人而非分析系统原因。例如,一次灭菌记录缺失事件中,相关操作员被立即辞退,但未追溯为何该岗位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这种“惩罚文化”导致员工隐瞒问题、篡改数据的现象屡禁不止。长此以往,GMP执行变成了一场“猫鼠游戏”——员工想方设法规避检查,管理层则疲于应对监管压力。

相比之下,同行业的B公司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该公司同样为中型药企,但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其核心理念是“质量源于设计,文化驱动合规”。公司高层定期参与GMP培训,并公开承诺不以牺牲质量换取短期利益。内部设立“质量月”活动,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典型合规案例进行表彰。此外,企业建立了跨部门协作机制,生产、质量、工程等部门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解决执行难题。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GMP不再是外部强加的标准,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的行为习惯。例如,一名普通操作员在发现温湿度监控异常后,主动暂停生产并上报,最终避免了一起潜在偏差。该事件被公司作为正面案例广泛宣传,进一步强化了员工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多年来,B公司不仅顺利通过历次GMP检查,还因其稳定的质量表现赢得了客户的长期信任。

从A公司与B公司的对比可以看出,GMP认证的执行力不仅仅依赖于文件体系和硬件设施,更深层次地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支持合规行为的文化土壤。当企业缺乏诚信、责任、协作等核心价值观时,再完善的制度也难以落地。员工不会因为一纸规程而自觉遵守,只会因认同组织理念而主动践行。

因此,提升GMP执行力的根本路径,在于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需要高层管理者以身作则,将合规要求融入战略决策;需要持续开展价值观教育,使员工理解“为什么做”而不仅是“怎么做”;还需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让合规行为得到认可与回报。唯有如此,GMP才能从“墙上制度”转变为“心中准则”,真正实现药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保障。

当前,随着监管日趋严格和公众健康意识提升,药企面临的合规压力将持续加大。那些忽视文化建设、仅靠短期应对的企业终将被淘汰。只有将GMP精神内化为企业基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