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实施过程中,硬件设施、管理体系和人员行为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员工的行为规范作为GMP执行的基础环节,往往在实际操作中被忽视,却可能成为影响现场检查结果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多个药企在GMP现场检查中因员工行为不规范而被发现严重缺陷,导致检查未能通过,甚至引发产品召回、停产整顿等严重后果。以下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员工行为规范欠缺对GMP现场检查的深远影响。
某国内制药企业在接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检查时,其生产车间整体布局合理,设备先进,文件体系完整,初步评估具备较高合规水平。然而,在检查进入现场操作环节后,检查组陆续发现多项问题:操作人员未按规定更换洁净服,直接从一般区进入D级洁净区;配制岗位员工在称量原辅料时未进行双人复核,且未及时填写批生产记录;更严重的是,在无菌灌装区域,一名操作员在调整灌装设备时未佩戴手套,手部直接接触关键设备内部部件。这些行为虽看似微小,但均违反了GMP关于人员卫生、操作规程和防止污染的核心要求。
检查组据此判定企业存在“严重偏离GMP原则”的缺陷项,最终给予“不通过”结论。企业不仅失去了GMP认证资格,还面临监管部门的约谈与限期整改要求,相关产品暂停销售,经济损失巨大。事后调查发现,该企业虽制定了完善的SOP(标准操作规程),但在日常管理中对员工培训流于形式,监督机制缺失,导致员工对规范要求认知模糊,操作随意性强。
这一案例暴露出员工行为规范管理中的几个深层次问题。首先,培训不到位是根源之一。许多企业将培训视为“走过场”,仅要求员工签字确认已完成培训,而未进行实操考核或定期复训。员工对SOP的理解停留在纸面,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操作员声称“知道要双人复核”,但在实际工作中因赶进度而省略步骤,反映出培训未真正内化为行为习惯。
其次,监督与考核机制缺失加剧了行为失范。GMP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包括现场巡查、偏差管理和纠正预防措施(CAPA)。然而,部分企业的质量部门形同虚设,管理人员对一线操作干预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当员工长期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操作,容易形成“惯例性违规”,即把错误做法当作正常流程,从而埋下系统性风险。
再者,企业文化与管理导向偏差也是重要因素。一些企业管理层过于强调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忽视质量文化的培育。当“按时完成任务”成为唯一考核指标时,员工自然倾向于简化流程、跳过步骤以提高速度。久而久之,合规意识被削弱,行为规范被边缘化。正如该案例中,车间主任曾默许“紧急情况下可先操作后补记录”,这种“通融”态度实质上纵容了违规行为。
更为严重的是,员工行为不规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在GMP体系中,任何一个人为差错都可能导致产品污染、交叉污染或数据完整性问题,进而影响整批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旦此类问题在检查中被发现,不仅当前批次受影响,还可能追溯至过往多批产品,引发更大范围的监管行动。此外,员工的不当行为往往伴随着记录造假或隐瞒事实,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损害企业声誉。
要避免类似问题,企业必须从源头入手,强化员工行为管理。首先,应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结合理论授课、模拟演练和实操考核,确保每位员工真正掌握SOP要求。培训内容应覆盖GMP基本原则、岗位风险点及典型违规案例,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次,需完善现场监督与质量审计制度。质量管理部门应定期开展飞行检查,重点关注高风险操作环节,及时纠正偏差。同时,引入信息化手段,如电子批记录系统、视频监控联动等,提升过程可控性与透明度。
最后,企业应塑造以质量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将合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对优秀实践予以表彰。管理层应以身作则,传递“质量优先”的明确信号,使员工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维护GMP规范。
综上所述,员工行为规范并非小事,而是GMP有效运行的基石。一次不经意的违规操作,可能成为压垮合规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唯有将规范意识融入日常管理,落实到每一个操作细节,才能真正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赢得监管信任与市场认可。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