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前GMP认证案例
2025-11-16

在药品生产领域,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对于阶段性停产的企业而言,在恢复生产前重新进行GMP认证不仅是法规的强制要求,更是企业重建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产品合规性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探讨某制药企业在长期停产后的GMP认证恢复过程,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该企业为一家中型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因市场需求波动及设备升级计划,自2021年起进入阶段性停产状态,历时约两年。在此期间,企业仅保留基本维护团队对厂房和关键设备进行定期巡检,未开展任何实际生产活动。2023年初,随着市场回暖及新产品获批,企业决定重启生产线,并启动GMP认证恢复程序。

首先,企业成立了由质量、生产、工程、验证等多个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明确恢复生产的整体时间表和责任分工。工作组的第一项任务是全面评估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由于停产时间较长,原有的SOP(标准操作规程)、记录文件、人员培训档案等均存在过期或缺失问题。为此,企业组织了为期三个月的文件体系重建工作,包括修订所有现行SOP、更新质量手册、完善偏差管理、变更控制和CAPA(纠正与预防措施)系统,并确保所有文件符合最新版《中国药典》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

其次,硬件设施的恢复与验证成为关键环节。尽管企业在停产期间进行了基础维护,但部分关键设备如反应釜、干燥机、纯化水系统等仍需进行全面的功能检测和再确认。企业聘请第三方验证机构协助完成IQ(安装确认)、OQ(运行确认)和PQ(性能确认),并对洁净区环境进行动态监测,确保空气悬浮粒子、微生物水平达到A/B级洁净区标准。此外,空调系统、工艺用水系统和压缩空气系统也进行了彻底清洗、消毒和再验证,以消除长时间停用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

人员因素同样是GMP认证中的重点考量。由于停产期间大量技术人员离职或转岗,企业面临严重的人员短缺问题。为此,人力资源部门紧急招聘了一批具有GMP经验的技术骨干,并组织全员参与GMP法规培训、岗位操作技能培训以及模拟生产演练。所有关键岗位人员均需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后方可上岗。同时,企业还邀请省级药品审评中心专家开展现场指导,提升员工对GMP理念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在完成内部自查并确认所有条件满足后,企业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了GMP现场检查申请。监管部门组织检查组于2023年9月进驻企业,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全面检查。检查内容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厂房设施状态、设备验证资料、物料管理、生产工艺重现性、检验能力及数据完整性等方面。检查过程中,监管人员重点关注了停产期间的质量回顾报告、清洁验证的持续有效性以及计算机化系统的审计追踪功能。

经过严格审查,检查组发现企业在数据备份管理和部分辅助设备的维护记录方面存在轻微缺陷,但未构成严重违规。企业立即制定整改计划,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并提交书面报告。最终,监管部门认定企业已具备持续稳定生产合格药品的能力,同意其通过GMP现场检查,恢复生产许可。

此次阶段性停产后的GMP认证恢复,不仅使企业成功重返市场,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首先,长期停产不等于质量管理的中断,企业必须保持对质量体系的持续关注;其次,提前规划、系统评估和跨部门协作是顺利通过认证的关键;最后,监管沟通与外部专业支持能够显著提升整改效率和合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的不断加强,未来类似“复产即重审”的模式将成为常态。企业应建立更加灵活的质量管理体系,即使在非生产期也应维持基本的GMP运行机制,如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保持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实施设备周期性再验证等,以降低复产成本和监管风险。

综上所述,阶段性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前的GMP认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文件、设施、人员、验证和监管互动等多个维度。唯有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方能在合规基础上实现平稳复产,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与可及性。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