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我公司新建的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线顺利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认证检查,标志着该生产线正式具备商业化生产资质。这是公司自成立以来首次完成新建生产线的GMP认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将从项目筹备、体系建设、现场实施及认证经验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科学规划,统筹部署
本项目自2021年初启动,历时两年多完成建设与验证工作。在立项阶段,公司成立了由质量、生产、工程、设备、验证等多个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明确“一次设计、分步实施、同步验证”的总体策略。项目选址于公司新厂区,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计产能为年产片剂和胶囊剂共1.2亿片(粒)。在工艺布局上,严格按照GMP对洁净区划分、人流物流分离、压差梯度控制等要求进行设计,并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模拟,有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交叉干扰。
同时,我们提前对接国家最新版GMP指南及ICH Q7、EU GMP等相关国际标准,确保设计理念前瞻性。关键设备如高效混合机、高速压片机、全自动胶囊填充机等均选用行业内领先品牌,并配备在线监测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数据可追溯。
二、体系先行,夯实基础
GMP认证的核心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与运行有效性。为此,我们在厂房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文件体系的建立。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要求,编制了涵盖质量管理、机构与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管理、物料控制、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确认与验证、文件管理、偏差处理、变更控制、产品年度质量回顾等在内的全套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共计380余份。
特别在验证管理方面,制定了详细的验证主计划(VMP),涵盖厂房设施HVAC系统、纯化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生产设备IQ/OQ/PQ、清洁验证、工艺验证等内容。所有验证活动均严格按照方案执行,数据真实完整,报告归档齐全。例如,HVAC系统连续3个月进行环境监测,悬浮粒子、微生物、温湿度等指标全部符合A/B/C级洁净区标准;水系统完成了6个月的周期性检测,结果稳定可控。
此外,公司组织全员GMP培训累计达1200人次,重点强化质量意识、岗位操作规程和偏差处理流程,确保每位员工理解并践行“质量第一”的理念。
三、现场迎检,精准应对
2023年5月下旬,国家药监局派出4名资深检查员开展为期3天的现场检查。检查组围绕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厂房设施条件、设备状态、物料管理、生产操作、实验室控制、数据完整性等方面展开全面核查。
迎检过程中,我们采取“责任到人、资料齐备、讲解清晰、配合主动”的策略。各部门负责人全程陪同,针对检查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均能迅速调阅相关文件记录,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解释。例如,在查看批生产记录时,检查员随机抽取某批次的全过程数据,我们不仅提供了完整的原始记录,还展示了电子系统的审计追踪功能,证明数据未被篡改,获得了检查组的高度认可。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共提出观察项5条,均为一般缺陷,主要涉及个别标识不清、培训记录归档不及时等细节问题。我们立即组织整改,24小时内提交纠正预防措施报告,最终全部关闭。6月初,正式收到通过GMP认证的通知。
四、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此次新建生产线GMP认证的成功,得益于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团队协作的高效性。我们深刻认识到: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认证为契机,推动其他在建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并积极探索数字化车间与智能质量监控系统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合规水平和运营效率。同时,计划申报欧盟EDQM和美国FDA认证,拓展国际市场。
总之,本次GMP认证不仅是对公司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我们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改进,守牢药品安全底线,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品产品。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