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审计过程中,人员培训是确保企业持续合规、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管理体系存在漏洞,部分企业屡次因“人员培训不足”问题被审计机构提出严重缺陷项,甚至导致认证失败。此类案例不仅暴露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某制药企业在2023年接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MP现场审计时,审计组在检查生产车间时发现,一名新入职的操作工正在执行无菌灌装工序,但其岗位培训记录显示,该员工仅接受了为期两天的理论培训,未完成必要的实操考核与上岗授权流程。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员工此前并无任何无菌操作经验,且其直接主管未能提供有效的监督记录。审计组随即调阅了企业近一年的培训档案,发现多个关键岗位人员存在类似问题:培训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培训考核流于形式,部分员工甚至在未通过考核的情况下已安排上岗操作。
这一系列问题最终被列为“严重缺陷”,企业被迫暂停相关生产线,并面临延期通过认证的风险。事后调查发现,该企业为赶工期,在未完成充分培训的情况下安排人员上岗,管理层认为“边干边学”可以提高效率,忽视了GMP对人员胜任能力的严格要求。这种短视行为不仅违反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关于“所有人员应经过与其职责相适应的培训”的明确规定,更可能对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另一个典型案例发生在一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在一次国际客户审计中,外方审计员随机抽查了三名QC实验室分析员,要求其现场演示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的标准操作流程。结果发现,两名员工无法正确执行系统适用性测试,另一名员工在样品进样环节操作失误,且对相关SOP(标准操作规程)内容不熟悉。进一步核查培训记录显示,这些员工虽有“已完成培训”的签字,但培训内容仅为书面阅读,未进行实际操作演练,也未定期开展再培训或能力评估。
审计报告明确指出:“人员培训记录与实际操作能力严重脱节,存在重大质量风险。”企业因此失去了重要客户的订单,声誉受损,整改周期长达六个月。这两个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培训不能停留在“有记录”的层面,而必须确保“有效果”和“可验证”。
造成人员培训不足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部分企业管理层对GMP的理解仍停留在“应付检查”的层面,将培训视为形式主义工作,而非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培训体系设计不合理,缺乏分层分类管理,新员工、转岗员工与资深员工使用同一套培训模板,无法满足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再次,培训效果评估机制缺失,往往以“签到+考试”作为完成标志,忽视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跟踪与反馈。最后,人力资源配置紧张,生产任务繁重,导致培训时间被压缩甚至取消,形成“先上岗、后补训”的恶性循环。
要避免类似问题,企业必须从体系层面重构培训管理。第一,应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明确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实施、考核与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控制。第二,实施岗位胜任力模型,针对不同岗位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特别是对关键岗位如无菌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维护等,必须设置严格的上岗前考核与定期复训机制。第三,强化培训记录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杜绝“补记录”“代签名”等违规行为,确保每一次培训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循。第四,引入多维度评估方式,包括实操考核、盲样测试、模拟异常情况处理等,真正检验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反应水平。
此外,企业高层应树立“培训即投资”的理念,将人员能力建设纳入质量战略规划。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与自我检查,主动识别培训体系中的短板,及时纠正偏差。同时,鼓励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通过导师制、岗位轮换、案例分享等方式提升员工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
GMP认证不仅是对企业硬件设施的检验,更是对软件管理、尤其是人员素质的全面考核。人员培训看似是基础工作,实则是质量防线的第一道关口。一旦失守,轻则影响认证结果,重则引发产品召回、监管处罚乃至公众信任危机。因此,每一家制药企业都应以案为鉴,真正把人员培训落到实处,做到“人人受训、岗岗达标、持续提升”,唯有如此,才能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稳健前行,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守护公众健康。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