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药行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计算机化系统的合规性已成为确保药品生产全过程受控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生产、检验、仓储和质量控制流程依赖于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存储。然而,若企业在实施这些系统时未能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开展充分的验证工作,极有可能导致认证失败,甚至引发严重的监管风险。
某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在申请新版GMP认证过程中,因关键生产环节所使用的计算机化系统未完成验证而被现场检查组判定为严重缺陷,最终导致认证未能通过。该企业主要生产无菌制剂,其灌装线配备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用于监控温度、湿度、压差及在线粒子监测等关键参数,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中央数据库。此外,企业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也广泛应用于样品登记、检测结果录入与报告生成。尽管系统运行稳定,操作人员熟练使用,但检查组在审核验证文件时发现,上述系统均未按照GMP附录《计算机化系统》的要求执行完整的验证程序。
具体问题包括:缺乏用户需求说明(URS),未进行风险评估,没有制定验证主计划(VMP),且缺失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和性能确认(PQ)的相关记录。更为严重的是,系统权限管理混乱,存在多个共享账户,无法实现操作可追溯;审计追踪功能虽已启用,但未定期审查,部分历史数据存在被修改的可能性。检查员还发现,企业在变更控制系统中未对软件升级进行正式评估和批准,相关变更未经验证即投入运行。
这些问题暴露出企业在管理体系上的重大漏洞。虽然日常生产未出现明显异常,但从合规角度而言,任何未验证的计算机化系统都被视为不可信系统,其所产生的数据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据中国GMP第一百六十三条明确规定:“与药品生产质量有关的计算机化系统应当经过验证,确保其符合预期用途。”因此,检查组认定该缺陷属于“严重缺陷”,直接影响了整个质量体系的可信度。
此次认证失败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不仅延期了产品上市时间,影响了市场供应,还导致监管部门启动了进一步的飞行检查。更深远的影响是,企业在行业内的声誉受损,合作伙伴对其质量管理水平产生质疑。事后分析表明,管理层对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系统能用就行”,忽视了法规的强制性要求。IT部门与质量保证(QA)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清,导致验证工作长期滞后。
为纠正问题,企业立即成立了专项整改小组,聘请外部合规顾问协助建立完整的计算机化系统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首先,全面梳理现有系统清单,依据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其次,补全所有关键系统的URS、风险评估报告和验证方案,并逐项执行IQ/OQ/PQ测试;同时,优化权限分配策略,关闭共享账户,强化审计追踪的定期审查机制;最后,将计算机化系统纳入企业的变更控制和年度回顾体系,确保持续合规。
经过三个月的集中整改,企业重新提交GMP认证申请,并顺利通过现场检查。此次经历成为公司质量管理转型的转折点。管理层意识到,合规不是成本,而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计算机化系统的验证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严格执行的硬性要求。
这一案例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近年来,国内外药监机构对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的关注日益增强,FDA、EMA以及NMPA均发布了相关指南,强调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与数据可靠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任何企图绕过验证流程、依赖“经验性使用”的做法都将面临越来越高的监管压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化系统未验证直接导致GMP认证失败的案例,反映出企业在快速推进信息化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法规遵从的基本原则。未来,制药企业必须将系统验证作为质量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电子数据治理体系,真正做到“系统可信、数据可靠、过程可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监管环境中稳健前行。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