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药行业,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确保药品质量与安全的核心标准。任何企业在申请GMP认证时,都必须通过严格的现场检查和文件审核。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因忽视文件管理体系的建设而遭遇认证失败。某生物制药公司A公司在申请GMP认证过程中被拒的案例,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教训。
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与生产。经过数年建设,其生产线已基本完成,并于2023年初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GMP认证申请。然而,在现场检查阶段,检查组发现其文件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认证被拒。这一结果不仅延误了产品上市时间,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
问题的根源在于文件管理的系统性缺失。首先,企业的文件分类混乱,缺乏统一的编码体系。例如,同一份工艺规程在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编号,有的版本标注为“SOP-PD-2022-001”,而在质量控制部门却被称为“QC-MANU-005”。这种不一致使得检查人员无法追踪文件的最新状态,也无法确认是否所有岗位均使用现行有效版本。
其次,文件的审批流程形同虚设。按照GMP要求,所有标准操作规程(SOP)、批生产记录、验证方案等关键文件必须经过起草、审核、批准三重程序,并由授权人员签字确认。但在A公司,多份关键文件仅有起草人签名,缺少审核和批准记录。更有甚者,部分电子文档的修改记录被删除,无法追溯历史版本变更情况。检查组指出,这严重违反了“可追溯性”原则,意味着企业在发生质量问题时无法还原操作过程。
第三,文件培训记录不完整。GMP明确规定,员工必须接受与其岗位相关的SOP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然而,A公司虽然组织了多次培训,但多数培训仅以签到表作为证据,缺乏考核记录、培训内容说明及效果评估。当检查员随机抽查两名一线操作人员时,他们竟无法准确描述所在岗位的关键控制点,暴露出培训流于形式的问题。
此外,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DMS)的使用也存在重大漏洞。该公司虽引入了一套电子文档平台,但权限设置不合理,普通员工可随意修改或删除受控文件。更严重的是,系统未启用审计追踪功能,导致所有操作行为无据可查。检查组在审查过程中发现,一份关键设备的清洁验证报告在批准后曾被擅自修改,但系统日志中没有任何记录。这一现象直接触碰了GMP的“数据完整性”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并非技术难题,而是管理意识薄弱的体现。企业高层过于关注硬件投入和产能建设,认为只要设备先进、厂房合规,GMP认证便可轻松通过。他们未能意识到,GMP的本质是“用文件证明合规”,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必须有据可依、有迹可循。正如一位资深GMP专家所言:“如果你不能用文件证明你做了,那你就等于没做。”
此次认证失败后,A公司立即启动整改工作。他们聘请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全面诊断,重建文件管理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制定统一的文件编码规则;完善文件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明确起草、审核、批准、分发、归档和废止各环节责任;强化电子系统的权限控制与审计追踪功能;建立定期文件回顾机制,确保所有SOP每年至少评审一次;同时加强员工培训体系建设,实行“培训—考核—授权”闭环管理。
经过六个月的整顿,A公司重新提交认证申请,并顺利通过现场检查。这次经历让企业管理层深刻认识到:文件管理不是辅助工作,而是质量管理的生命线。一个完善的文件体系不仅能支持GMP合规,更能提升内部运营效率,降低人为差错风险。
综上所述,A公司的案例警示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基础管理建设。特别是在高度监管的制药领域,文件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合规运营。唯有将“写所做、做所写、记所做”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构筑起药品质量安全的坚固防线。对于所有制药企业而言,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