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工艺用水系统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工艺用水系统必须经过科学设计、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以确保其持续稳定地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水。然而,在实际GMP认证检查中,工艺用水系统的验证缺陷屡见不鲜,成为企业整改的重点领域。
某制药企业在接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MP现场检查时,被发现其纯化水系统存在多项验证缺陷。主要问题包括:验证方案不完整,缺少关键参数的监测点设置;运行确认(OQ)未涵盖所有使用点;水质检测频次不足,且部分检测项目未按药典方法执行;系统再验证周期未明确,缺乏定期评估机制。此外,检查组还指出,企业在系统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补充验证,存在潜在的质量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立即成立专项整改小组,由质量保证部牵头,联合工程部、生产部及第三方验证服务机构共同制定整改方案。首先,对现有工艺用水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出关键控制点,包括原水入口、反渗透单元、储罐、分配管网及各使用点。基于风险评估结果,重新修订验证主计划(VMP),明确IQ(安装确认)、OQ(运行确认)和PQ(性能确认)各阶段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
在安装确认方面,企业补充完善了设备材质证明、管道焊接记录、仪表校准证书等文件,并对所有传感器和流量计进行溯源性核查,确保其符合GMP对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同时,对系统图纸与现场布局的一致性进行了逐一核对,纠正了多处图纸标注错误。
运行确认阶段,整改团队重新设计测试方案,覆盖系统从启动到正常运行的所有操作模式,包括自动控制逻辑、高低压报警、UV灯强度监测等功能测试。特别针对此前遗漏的远端使用点,增设了温度、电导率和微生物取样点,确保整个分配管网的水流动力学特性得到充分验证。
性能确认是本次整改的核心内容。企业按照三周连续取样的要求,在21天内对纯化水系统的化学指标(如电导率、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指标(需氧菌总数、内毒素)进行全面监测。取样点覆盖储罐出口、循环回路及所有使用点,共计15个位置。所有检测均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方法执行,并由通过资质认证的实验室完成。数据统计显示,系统在连续运行条件下各项指标均稳定达标,微生物水平始终控制在10 CFU/100mL以下,内毒素低于0.25 EU/mL,完全满足注射用水前体的质量要求。
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企业同步完善了工艺用水系统的日常监控程序。制定了详细的SOP(标准操作规程),明确日常巡检、定期清洗消毒、预防性维护及异常情况处理流程。水质检测频率由原来的每周一次调整为每日一次关键点检测,每周全项分析一次,并将数据录入电子质量管理系统,实现趋势分析和预警功能。
此外,企业建立了系统的再验证管理制度,规定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再验证,重大变更(如关键部件更换、工艺调整)后必须进行补充验证。同时,引入第三方年度审计机制,邀请具备GMP合规经验的顾问机构对水系统管理进行独立评估,确保持续符合监管要求。
通过为期三个月的系统整改,该企业顺利通过了GMP跟踪检查。检查组认为其整改措施扎实有效,验证文件完整可追溯,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显著提升。此次整改不仅解决了当前的合规问题,更推动了企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质量管理转型。
这一案例表明,工艺用水系统的验证绝非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应强化风险意识,注重验证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避免因基础系统缺陷影响整体GMP合规水平。只有将验证工作融入质量文化之中,才能真正保障药品生产的质量安全与稳定性。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