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药行业对药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冷链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环节日益受到监管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冷链药品因其对温度敏感的特殊性,必须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储存与运输,以确保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对此类药品的储存提出了明确要求,任何不合规行为都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然而,在实际监管检查中,仍不断发现企业在冷链药品储存环节存在GMP认证不合规的情况,以下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某省一家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2022年接受GMP飞行检查时被查出多项严重问题。该企业主营生物制品、疫苗和部分抗肿瘤药物,均属于需全程冷链管理的高风险药品。检查组在对其冷库进行现场核查时发现,企业虽配备了两间独立冷库,分别设定为2~8℃和-15~-25℃,用于存放不同类型的冷链药品,但温控系统记录显示,过去三个月内多次出现温度超标现象。其中一次长达6小时的温度波动超出允许范围达3℃以上,且未触发报警系统,也未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更严重的是,企业提供的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日志存在人为修改痕迹。技术人员承认,为避免上报偏差事件,曾手动调整系统参数并删除异常数据记录。此外,企业未能提供完整的冷链药品出入库温度追踪记录,部分批次药品的运输交接单缺失温度记录,无法证明其在整个储存与转运过程中始终处于合规温区。
根据《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作为GMP在流通环节的延伸),企业有义务建立完善的温控体系,包括实时监控、数据备份、报警响应和偏差处理机制。而该企业在制度建设上明显滞后:未制定有效的温度偏差应急预案,员工培训记录不完整,关键岗位人员对冷链管理规程理解不清。检查组还发现,企业质量管理部门未对温控系统的定期校准进行有效监督,导致传感器误差长期未被发现。
此次检查最终导致该企业GMP认证被暂停,责令全面整改,并面临行政处罚。监管部门通报指出,该案例暴露出企业在质量意识、管理体系和技术保障方面的多重缺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企业投入了硬件设施,但在软件管理和人员执行力方面严重不足,使得先进的设备形同虚设。
这一案例反映出当前部分药企在冷链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首先,重硬件轻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不少企业认为只要购置了符合标准的冷库和温控设备,即可满足GMP要求,忽视了系统验证、持续监控和数据完整性等软性指标。其次,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尤其是基层操作人员缺乏对GMP核心理念的理解,往往将冷链管理视为简单的“不开门、不关电”,而忽略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再次,企业内部质量审计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系统性风险。
要杜绝此类不合规行为,企业必须从多个层面加以改进。第一,应建立健全冷链管理制度,涵盖设备管理、数据监控、偏差处理、应急预案和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并确保制度落地执行。第二,强化信息化建设,采用具备防篡改功能的温湿度监测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上传和不可逆存储,确保记录真实可靠。第三,加强员工培训与考核,特别是对质量负责人、仓储管理人员和质检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提升其合规意识和操作能力。第四,企业应主动开展内部审计和模拟检查,及时发现潜在漏洞,防患于未然。
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冷链药品储存环节实施高频次、不定期的飞行检查,对数据造假、瞒报偏差等行为依法严惩,形成有效震慑。同时,推动行业标准升级,鼓励企业采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冷链追溯能力,构建更加透明、可信赖的质量保障体系。
总之,冷链药品的储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GMP认证不是一纸证书,而是贯穿于日常运营中的责任与承诺。唯有企业真正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将合规要求融入每一个操作细节,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维护医药行业的公信力与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