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培训不到位引发GMP认证被驳回案例
2025-11-16

在制药行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核心标准。任何企业在申请GMP认证时,都必须全面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虽然在硬件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投入巨大,却忽视了“人员培训”这一关键软性要素,最终导致认证被驳回。以下是一起因人员培训不到位而引发GMP认证失败的真实案例,值得业内深入反思。

某省一家新建的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企业,在筹建阶段严格按照GMP要求建设厂房、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并通过了初步的现场审核。企业高层认为,只要硬件达标,认证通过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在正式GMP认证现场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发现多个关键岗位操作人员对SOP(标准操作规程)理解不清,实际操作与文件规定严重不符。例如,在洁净区更衣程序中,两名操作工未按规定执行手消毒和风淋程序;在称量岗位,操作人员未能正确填写称量记录,且无法解释偏差处理流程;在中间体检测环节,QC人员对检验方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回答含糊,甚至出现基本概念错误。

更为严重的是,当检查员随机抽查培训记录时,发现企业虽有完整的培训计划表和签到记录,但缺乏培训效果评估、考核记录及再培训机制。部分员工的培训记录显示其接受了“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但在现场提问时却无法说出常见污染源或无菌操作要点。这种“形式化培训”暴露出企业在培训管理上的严重漏洞:重痕迹、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

检查组据此判定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不具备履行职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符合GMP第一百九十条关于“所有人员应当明确并理解自己的职责,接受必要的培训”的规定。最终,该企业的GMP认证申请被正式驳回,整改期不少于六个月,期间不得进行药品生产活动。

这一案例暴露出当前部分药企在GMP体系建设中的典型误区。首先,管理层普遍重视“看得见”的投入,如厂房装修、设备采购,而忽视“看不见”的人力资源建设。他们将培训视为应付检查的文书工作,而非提升质量文化的基础工程。其次,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许多企业采用统一课件对所有员工进行“一刀切”式培训,未根据岗位风险等级、职责差异设计分层分类课程。再次,培训过程缺乏闭环管理。培训结束后没有考核、反馈和跟踪机制,无法验证员工是否真正掌握所需知识与技能。

要避免类似问题,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人员培训的认知。第一,应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从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实施、考核到效果评估,形成PDCA循环。特别是要引入“能力矩阵”工具,定期评估各岗位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识别培训缺口。第二,强化培训的实用性和岗位关联性。例如,针对洁净区操作人员,应开展模拟更衣、动态行为规范等实操训练;对QA人员,应重点培训偏差调查、OOS处理等高风险流程。第三,完善培训档案管理。除签到表外,还应保存试卷、实操录像、评估报告等证据材料,确保培训可追溯、可验证。第四,营造持续学习的质量文化。通过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技能比武、案例分享等活动,激发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培训真实性的核查力度。在GMP检查中,不应仅查看书面记录,更要通过现场提问、模拟操作等方式检验培训成效。对于存在虚假培训、代签记录等行为的企业,应依法严肃处理,形成有效震慑。

总之,GMP不仅是硬件的合规,更是“人”的合规。人员是质量体系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合格的人来操作,再完善的规程也需要合格的人来执行。培训不到位,就意味着质量防线从源头失守。企业唯有将人员培训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石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实现从“形式合规”向“实质合规”的转变,确保GMP认证顺利通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