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药行业,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是企业合法开展药品生产活动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在新建厂房投入使用前,必须通过严格的GMP现场检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企业在新建厂房首次申请GMP认证时因准备不足而遭遇失败,不仅延误了投产计划,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剖析企业在新建厂房GMP认证准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与教训。
某生物制药企业于2022年初启动新厂区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5亿元,规划年产能达数千万支注射剂。厂房于2023年6月竣工,企业随即启动GMP认证准备工作,并计划于同年10月接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的现场检查。然而,在正式检查前的预评估中,企业被发现存在多项严重不符合项,最终导致认证延期三个月,严重影响了产品上市进度。
首先,厂房设计与工艺布局不合理是此次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该企业在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GMP对洁净区气流组织、压差梯度及人流物流分离的要求。例如,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的缓冲间设置不足,物料传递路线交叉严重,存在污染风险;更衣室面积过小,无法满足动态更衣要求;部分关键区域如灌装间与配制间的压差控制不稳定,难以维持持续的洁净环境。这些问题在图纸审查阶段未能及时纠正,待设备安装完成后才发现整改难度极大,成本高昂。
其次,验证工作不系统、不完整是另一个突出问题。GMP要求企业在生产前完成厂房、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全面验证,包括DQ(设计确认)、IQ(安装确认)、OQ(运行确认)和PQ(性能确认)。然而,该企业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大量验证文件,许多报告缺乏原始数据支持,甚至出现“先有结论、后补记录”的现象。例如,HVAC系统的PQ测试仅进行了一次静态检测,未涵盖动态生产条件下的粒子和微生物水平;水系统验证缺少持续三周以上的取样数据,无法证明其稳定性和可控性。检查组认为这些验证不足以证明系统能够持续稳定运行,构成重大缺陷。
第三,人员培训不到位,质量意识薄弱。尽管企业配备了新的质量管理团队,但多数员工为新招聘人员,缺乏GMP实战经验。在模拟检查中,多名操作人员无法准确描述岗位SOP(标准操作规程)内容,对偏差处理、变更控制等质量管理体系流程理解模糊。更严重的是,部分管理人员仍将GMP视为“应付检查的文书工作”,而非贯穿生产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这种理念上的偏差直接反映在现场管理混乱、记录填写不规范、清场不彻底等问题上。
此外,文件体系建立滞后且不适用也是导致认证失败的重要因素。企业虽然编制了上千份GMP文件,但很多照搬旧厂模板,未根据新厂房的工艺特点和设备配置进行修订。例如,清洁验证方案仍沿用老型号设备的参数,与实际不符;批生产记录格式未经过实际试生产验证,导致填写困难。更为严重的是,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之间存在逻辑矛盾,部分关键流程无文件支持,形成“有制度无执行”的局面。
最后,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和自查机制使得上述问题长期未被发现。企业在迎检前仅组织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内部检查,未邀请外部专家参与,也未模拟真实检查场景。直到监管机构预审时,才暴露出深层次的系统性缺陷,此时已无足够时间进行根本性整改。
此次认证失败给企业带来了深刻教训。事后,企业聘请第三方GMP咨询机构进行全面诊断,重新梳理设计缺陷,补充完善验证工作,强化全员培训,并建立了分阶段的自查机制。经过三个月的整改,最终顺利通过GMP认证。
这一案例警示我们,新建厂房的GMP认证绝非“临阵磨枪”可成之事。企业必须从项目初期就引入GMP理念,将合规要求融入设计、建设、验证和人员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唯有坚持“质量源于设计”(QbD)原则,构建科学、系统、可持续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新建项目顺利投产,真正实现从“合规”到“卓越”的跨越。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