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标签管理作为药品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可追溯性、合规性以及患者用药安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标签管理重视不足或流程执行不严,曾发生多起因标签管理失误导致GMP认证被暂停的案例。其中,某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因标签信息错误而被药监部门暂停GMP认证的事件,尤为典型,值得行业深刻反思。
该企业是一家以生产口服固体制剂为主的制药公司,年产量达数亿片,产品覆盖全国多个省市。2022年,在一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飞行检查中,检查组发现其成品库中部分批次的产品外包装标签存在严重信息不符问题。具体表现为:标签上的批准文号与实际注册信息不一致,批号打印错误,且部分标签未标注有效期至。更严重的是,同一产品不同批次的标签混用现象普遍存在,存在极大的混淆和误用风险。
经深入调查,问题根源出在企业的标签印刷、发放与使用环节。首先,企业在标签设计阶段未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导致初版标签模板存在信息错误,虽然后续已更正,但旧版标签并未及时回收销毁。其次,在标签发放过程中,仓库管理人员未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管理,也未对领用数量进行精确登记,导致新版与旧版标签同时存在于生产线。最后,在包装工序中,操作人员未严格执行“双人复核”制度,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标签贴错的问题。
这一系列管理漏洞最终导致多个批次产品流入市场,虽未造成重大不良事件,但已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关于标签管理的相关规定,特别是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指出:“应当确保所有标签内容准确无误,并与注册批准内容一致。”此外,《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标签不符合规定的药品按劣药论处。基于此,监管部门依法对该企业作出暂停GMP认证的决定,责令其全面整改,期间不得继续生产相关产品。
此次事件对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停产整顿直接导致订单无法交付,客户信任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品牌形象受损,市场竞争力减弱。更为深远的是,该事件暴露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系统性缺陷,尤其是对辅助物料——如标签的管理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和监管力度。
在整改过程中,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建标签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了标签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设计、审批、印刷、入库、发放到使用和废弃,每个环节均设置专人负责并留存记录。其次,引入条码管理系统,实现标签的唯一编码和电子追踪,杜绝人工操作带来的差错。再次,加强员工培训,特别是对一线操作人员开展定期考核,强化其质量意识和合规意识。最后,企业将标签管理纳入年度内审和风险管理计划,确保持续合规。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问题并非个例。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类似案例发生。例如,某跨国药企曾因标签语言错误(英文版误用于中文市场)被FDA发出警告信;另一家企业则因标签未更新最新安全警示信息而被召回产品。这些案例共同说明,标签虽小,却承载着法律、安全与责任的多重意义。
从行业角度看,标签管理的规范化应成为GMP实施的重点方向之一。企业不能仅将其视为简单的包装工序,而应上升到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标签合规性的监督检查,推动企业建立数字化、可追溯的标签管理体系。同时,行业协会可制定统一的标签管理指南,提升全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总之,标签管理绝非小事。一次看似微小的打印错误,可能引发严重的合规危机,甚至动摇企业的生存根基。该案例警示所有制药企业: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产细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住药品质量安全的底线,赢得患者的信任与监管的认可。在GMP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任何疏忽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唯有持续改进、防微杜渐,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