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普及,空调系统作为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能效水平受到广泛关注。多联式空调机组(又称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机,VRF系统)因其灵活性高、节能潜力大,在商业楼宇、住宅及公共设施中广泛应用。为更科学、合理地评价此类设备的能效表现,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多联式空调机组能效等级评定新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暖通空调领域的能效管理迈入更加精细化的新阶段。
新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项重要修订,核心目标是提升能效评价的准确性与适用性,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引导市场向高效节能产品转型。首先,新标准扩大了适用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风冷热泵型多联机,还将水冷式、热回收型以及低温制热型等新型机组纳入评定体系,增强了标准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这一调整顺应了当前空调技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有助于鼓励企业研发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和使用场景的高效产品。
在能效指标方面,新标准引入了“全年性能系数”(APF,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并提高了各能效等级的门槛值。相较于以往仅依赖额定制冷或制热工况下的能效比(EER/COP),APF综合考虑了设备在不同负荷率、不同室外温度条件下的运行效率,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机组在实际使用中的能耗表现。例如,新标准要求一级能效产品的APF值较旧标准提升约15%以上,显著提高了高能效产品的技术要求,倒逼企业优化压缩机技术、改进换热器设计、提升控制算法智能化水平。
此外,新标准强化了对部分负荷性能的考核权重。多联机在实际运行中多数时间处于非满负荷状态,因此部分负荷效率对整体节能效果影响巨大。新标准通过加权计算不同负荷点(如25%、50%、75%、100%)的能效数据,使评价结果更贴近真实使用场景。同时,针对冬季制热性能不足的问题,新增了低温环境下制热APF的测试与评定要求,特别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提升了标准的地域适应性。
在测试方法上,新标准也进行了系统性优化。采用更加严格的实验室测试规程,统一了测试环境、测量仪器精度和数据采集频率,确保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产品之间的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同时,引入第三方认证机制,要求所有申报能效等级的产品必须通过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认证,杜绝虚假标注现象,增强消费者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还建立了动态更新机制。考虑到空调技术迭代迅速,标准将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与修订,及时吸纳新技术、新测试方法,保持其先进性与引领作用。同时,鼓励企业开展能效对标和数据共享,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
从产业影响来看,新标准的实施短期内可能增加企业的研发与生产成本,尤其对中小厂商构成一定压力。但从长远看,它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品牌。同时,高能效产品的推广将显著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据测算,若全国新建建筑全面采用符合新标准一级能效的多联机,年节电量可达数十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数百万吨。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标准提供了更清晰、可靠的能效信息,便于在选购时做出理性决策。配合政府节能补贴、绿色建筑评价等政策工具,有望进一步激发市场对高能效产品的消费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多联式空调机组能效等级评定新标准不仅是技术规范的升级,更是推动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它体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的坚定决心。未来,随着标准的深入实施与配套政策的完善,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机遇,为空气调节领域的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