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冷热源系统配置设计规范2024实施
2025-11-18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持续推进,空调系统的能效提升和冷热源配置优化成为暖通空调领域的重要课题。2024年正式实施的《空调冷热源系统配置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作为行业技术标准的重要更新,标志着我国在建筑能源系统设计方面迈入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新阶段。该规范在原有标准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修订,强化了节能环保要求,明确了各类建筑场景下的冷热源配置原则,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运维管理单位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规范首先强调了“因地制宜、合理选型”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气候区、建筑类型和使用功能,提出了差异化的冷热源配置建议。例如,在严寒及寒冷地区,优先推荐采用高效热泵系统结合区域供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而在夏热冬暖地区,则鼓励使用多联机系统或冷水机组搭配冷却塔的组合形式,提升制冷效率。同时,规范明确指出,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综合体,应优先考虑集中式冷热源系统,并通过能效模拟分析优选主机配置方案,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

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新规范大力倡导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应用。明确规定在具备条件的新建项目中,太阳能、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应不低于总冷热负荷的15%。对于医院、数据中心等高能耗建筑,更鼓励采用燃气三联供(CCHP)系统,实现电、热、冷的梯级利用,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目标应达到75%以上。此外,规范还新增了对氢能供热、储能耦合系统的技术引导条款,为未来新型能源系统的接入预留了技术接口。

能效指标是本次规范修订的核心内容之一。新规范提高了冷水机组、热泵、锅炉等主要设备的最低能效限定值,并引入全年综合性能系数(IPLV)和季节性能系数(SCOP)作为评价依据。例如,规定电动冷水机组的IPLV不得低于6.5 W/W,空气源热泵冬季制热SCOP不得低于3.0。同时,首次将整个冷热源系统的“系统能效比”(SEERsys)纳入强制性审查范围,要求设计阶段必须提交系统级能效计算报告,确保从设备选型到管路布局的整体优化。

在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控制方面,新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自动化与智慧化要求。所有新建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必须配备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实现冷热源设备的实时监控、负荷预测与智能启停控制。同时,鼓励采用AI算法进行负荷动态调节,提升系统运行的精细化水平。规范还特别强调了水泵、风机等辅助设备的变频控制要求,规定一次泵系统必须采用变速控制,且变频器效率不得低于95%。

安全与可靠性同样是新规范关注的重点。针对近年来部分项目因冷热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系统瘫痪的问题,规范新增了冗余设计条款。例如,重要公共建筑的冷热源主机应至少设置一台备用机组,关键管路应采用环状或双管布置,确保在单点故障情况下仍能维持基本供能。同时,明确了冷热源机房的通风、排水、消防及抗震设防标准,提升了系统的整体安全等级。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范还加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不仅关注设计与施工阶段的技术合规,更延伸至运行维护环节。要求设计单位在交付图纸时同步提供系统运行策略说明书,并建议建设单位建立定期能效评估机制,每三年开展一次系统性能复核。对于不符合能效目标的既有系统,应制定节能改造计划,推动存量建筑的绿色升级。

总体而言,《空调冷热源系统配置设计规范2024》的实施,是我国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完善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提升了技术门槛,更推动了设计理念从“满足需求”向“高效低碳”转变。随着该规范在工程实践中的全面落地,预计将显著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相关标准也将持续迭代,为空调系统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