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推进,空调系统作为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效率和能耗水平受到广泛关注。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升建筑能源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系统的空调系统全年运行能耗监测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规范化的能耗监测,不仅可以准确掌握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还能为优化控制策略、诊断设备故障、评估节能改造效果提供数据支持。
首先,空调系统全年运行能耗监测应遵循全面性与代表性原则。监测范围应涵盖冷热源设备(如冷水机组、锅炉、热泵等)、输配系统(包括水泵、冷却塔、风管系统等)以及末端设备(如风机盘管、空气处理机组等)。监测点的设置需具有代表性,确保能够真实反映系统整体运行状态。例如,在冷水机组进出水管道安装温度和流量传感器,用于计算制冷量;在主要循环水泵上加装电能表,以获取输送能耗;在典型区域的末端设备处设置温湿度与用电监测装置,用以分析局部负荷特性与使用行为。
其次,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频率应满足动态分析需求。对于关键参数,如供回水温度、流量、电功率等,建议采用不低于每15分钟一次的采样频率,部分高精度研究或控制系统可提升至每分钟甚至更高频次。同时,数据采集应具备时间同步功能,确保各子系统数据在时间轴上对齐,便于后续进行系统级能效分析。此外,环境参数如室外温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等也应同步记录,以便结合气象条件分析空调负荷变化规律。
在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监测系统应具备长期稳定的数据存储能力,建议至少保存连续三年的完整运行数据,以支持季节性对比和趋势分析。数据格式应标准化,推荐采用通用的开放格式(如CSV、JSON或符合BACnet、Modbus等通信协议),便于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与集成。同时,应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对异常值、缺失值进行识别与处理,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能耗评价指标是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总耗电量外,还应引入单位面积能耗(kWh/m²·a)、制冷/制热季节能效比(SEER/COP)、综合能效比(IPLV)等指标,从不同维度评估系统性能。特别地,建议按季节划分统计周期,分别分析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及过渡季节运行情况,揭示不同工况下的能耗特征。对于多台机组并联运行的系统,还应开展单机效率评估,识别低效设备,为维护或更换决策提供依据。
为了保障监测工作的可持续性,相关标准应明确责任主体与运维要求。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方应负责监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定期校准传感器,检查通信链路稳定性,并建立台账记录设备运行与维修信息。同时,鼓励将能耗数据接入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或城市级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集中管理。
最后,标准制定还需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特点差异。例如,办公建筑、医院、商场、酒店等场所的空调使用模式、负荷特性及运行时间各不相同,监测方案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针对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应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成本之间寻求平衡,优先选择非侵入式、易于安装的监测设备。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空调系统全年运行能耗监测标准,不仅是推动建筑节能政策落地的技术支撑,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未来应加快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编制与推广,强化跨部门协作,推动监测数据在能效诊断、智能调控、合同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我国建筑空调系统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