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成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设备。然而,空调在改善室内热舒适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室内空气质量下降的问题。长时间密闭运行、过滤系统老化、冷凝水滋生细菌等问题,使得空调系统成为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空调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旨在提升公共与民用建筑空调系统的空气质量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该技术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建筑环境健康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规范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到监测评估等多个环节提出了系统性要求,覆盖了中央空调、分体式空调以及新风系统等多种类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有效控制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PM2.5、PM10)、挥发性有机物(VOCs)、二氧化碳(CO₂)、细菌、病毒及异味等污染物浓度,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健康标准。
在空调系统设计阶段,规范明确要求必须将空气质量控制纳入整体设计考量。新建建筑应优先采用具备高效过滤、杀菌消毒和智能调控功能的空调设备。对于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商场、办公楼等人员密集区域,必须配备新风系统,并确保新风量满足国家标准。同时,规范强调新风入口应远离污染源,避免吸入汽车尾气或工业废气,从而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进入室内。
在材料选择方面,规范对空调系统内部使用的材料提出了环保要求。禁止使用易释放有害物质的保温材料、密封胶和内衬材料,鼓励采用抗菌、防霉、低挥发性的环保建材。此外,空调风管的设计应便于清洁和维护,避免积尘和微生物滋生。对于冷却塔、风机盘管等易产生冷凝水的部件,必须采取防藻、防菌措施,并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运行管理是保障空调空气质量的关键环节。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空调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更换或清洗空气过滤器、检查冷凝水排放系统、监测送风质量等。特别指出,粗效过滤器至少每季度清洗一次,中高效过滤器应根据使用情况每年更换1至2次。对于医院、养老院等特殊场所,建议安装实时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实现对PM2.5、CO₂、VOCs等指标的动态监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的规范首次将“智能控制”纳入技术要求。鼓励采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空调系统的智能化运行。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室内空气质量,自动调节新风量、过滤效率和运行模式,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最大限度节能降耗。部分先进系统还可结合室外空气质量数据,智能判断是否开启外循环,避免在雾霾天引入污染空气。
为确保规范落地实施,相关部门还将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公共建筑需定期提交空调系统运行与维护报告,接受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抽检。对于未按规定执行的单位,将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予以处罚。同时,政府将推动开展技术人员培训,提升运维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规范也注重公众参与和信息透明。鼓励物业管理单位在显著位置公示空调系统的维护记录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增强居民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对于住宅用户,规范虽以指导性为主,但也提供了家庭空调使用建议,如定期清洗滤网、避免长时间密闭运行、合理搭配空气净化器等,帮助普通家庭改善居住环境。
此次《空调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的发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体现。研究表明,人一生中约有90%的时间处于室内,而不良的室内空气质量可引发头痛、疲劳、过敏甚至呼吸系统疾病。通过标准化管理空调系统,能够显著降低“病态建筑综合征”的发生率,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空调系统将不再仅仅是温湿度调节工具,而是集健康、节能、智能于一体的室内环境综合管理平台。该规范的实施将为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和技术驱动下,我国室内空气质量将迎来全面提升,真正实现“呼吸自由,健康常伴”的美好愿景。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