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促使建筑设计、施工与运营各环节向低碳、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其中,空调系统作为空调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绿色建筑中占据关键地位。为更科学地评估空调系统的环保性能与能效水平,中国于2024年正式发布了《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评估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标准在原有版本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充分结合了国际先进经验与国内实际应用情况,重点强化了全生命周期评价、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化控制以及室内环境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空调系统,涵盖集中式、分散式及混合式多种系统形式,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指导性。
在能效评估方面,新标准引入了“综合能效比”(IEER)和“全年综合性能系数”(APF)等动态指标,取代以往单一的额定能效比(EER)或季节能效比(SEER)。这一调整更加贴近实际运行工况,能够真实反映空调系统在不同气候条件和负荷变化下的能效表现。同时,标准对冷热源设备、输配系统、末端装置等各环节均设定了最低能效门槛,并鼓励采用高效变频技术、磁悬浮冷水机组、蒸发冷却等先进节能技术。
可再生能源整合是本次修订的一大亮点。新标准明确提出,空调系统应优先考虑与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耦合运行。对于具备条件的项目,要求至少15%的空调能耗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并鼓励通过储能技术实现能源的时移利用。此外,标准还支持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建设,推动多能互补与能源梯级利用,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智能化控制被列为评估体系中的核心模块。新标准强调空调系统应具备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负荷预测与自适应调节能力。通过集成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实现室温、湿度、CO₂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联动调控,确保在满足舒适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同时,鼓励使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运行策略,如基于天气预报的预冷预热控制、人员密度感知的分区调控等。
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新标准不仅关注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精度,还加强了对空气品质、噪音水平和热舒适性的要求。例如,规定PM2.5浓度应低于35μg/m³,通风换气次数不低于国家规范要求,并推荐使用低挥发性材料和高效空气过滤装置。对于医院、学校、养老院等特殊场所,标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空气质量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首次将“碳足迹”纳入评估体系。通过对空调系统从设备制造、运输、安装到运行维护乃至报废回收全过程的碳排放进行核算,推动行业向低碳化转型。评估结果将作为绿色建筑星级评定的重要依据,高碳排放系统将难以获得高等级认证。
为保障标准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配套出台了技术指南、检测方法和第三方认证机制。鼓励设计单位在方案阶段即开展空调系统能效模拟与优化,施工单位严格执行节能工艺,运维单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政府将对符合新标准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容积率奖励等政策支持,激发市场积极性。
总体来看,《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评估标准2024版》不仅是技术规范的升级,更是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推手。它从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智能管理、环境健康和碳减排等多个维度构建了科学完整的评价框架,引导空调系统由“高耗能、低效率”向“智慧化、低碳化”转变。未来,随着该标准的广泛落地,预计将显著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可以预见,绿色空调系统将成为高品质建筑的标配,而这一标准也将持续迭代完善,引领建筑科技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