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节能降耗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建筑能耗中,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占比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大型商业建筑、办公楼和公共设施中,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作为主要的冷热源设备,其能效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为此,国家相关部门适时修订并发布了新版《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GB 21454—2023),并于2024年正式实施。这一新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提升暖通空调系统能效、推动建筑领域绿色转型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标准相较于旧版(GB 21454—2008)在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升级。首先,在能效指标设定上更加严格。新标提高了各类多联机产品的能效限定值,尤其是对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和制热季节能效比(HSPF)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常见的变频多联机为例,一级能效产品的综合能效比(IPLV)提升幅度超过10%,部分型号甚至接近15%。这意味着在相同使用条件下,新型高效机组可显著降低电力消耗,减少碳排放。
其次,新标准扩大了适用范围,涵盖了更多类型的产品。除了传统的风冷式多联机外,新增了对水冷式、蒸发冷却式以及低温空气源热泵多联机的能效要求。这一调整充分考虑了我国不同气候区域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北方寒冷地区,低温环境下热泵制热能力衰减严重的问题长期存在。新标准通过引入低温工况下的性能测试方法,鼓励企业研发具备更强低温适应性的产品,从而提升冬季供暖的稳定性和能效表现。
此外,测试方法也进行了优化与统一。新标引入了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的动态负荷测试程序,摒弃了过去过于理想化的稳态测试条件。例如,增加了部分负荷运行比例的权重,强调机组在低负荷、频繁启停等常见工况下的能效表现。这种“真实工况导向”的测试体系,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节能潜力,避免“实验室高能效、实际高耗电”的现象。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新标准的实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原有部分低端产品将无法满足新的能效门槛,面临淘汰风险;另一方面,这也倒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向高效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升级。事实上,已有头部品牌提前布局,推出了搭载全直流变频压缩机、智能除霜控制、高效换热器等核心技术的新一代多联机产品,不仅满足新标一级能效要求,还在噪音控制、可靠性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从市场角度看,能效新标的落地将加速行业洗牌,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消费者在采购空调设备时,将更加关注能效标识和长期运行成本,而非仅仅追求初始购置价格。政府层面也在积极推动政策配套,例如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明确要求优先采用符合新能效标准的设备。这将进一步扩大高效产品的市场份额,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的实施还需配套完善的监管机制。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加强对在售多联机产品的能效标识抽查力度,严厉打击虚标能效、伪造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同时,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认证,提升标准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长远来看,多联式空调能效新标的实施,不仅是技术规范的更新,更是我国建筑节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它有助于构建以高效设备为基础、以智慧运行为支撑、以低碳目标为导向的新型建筑用能模式。随着后续相关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与建筑自动化系统、可再生能源耦合应用的协同发展,多联机将在实现“近零能耗建筑”和“碳中和园区”等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新标的实施,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技术门槛,更引导整个产业链向绿色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未来,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才能真正实现空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坚实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