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产品在家庭、办公及公共建筑中的普及率持续上升。然而,空调在提供舒适环境的同时,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噪声不仅影响使用者的休息与工作效率,还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干扰,尤其是在住宅密集区或夜间使用场景中。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对空调噪声限值与测量方法的标准进行了最新修订,以适应当前技术发展和公众对声环境质量提升的需求。
本次修订主要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和《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噪声限值》(GB 19606)等相关法规,结合国际标准ISO 3744、IEC 60704系列的技术要求,对空调产品的噪声限值、测试条件、测量方法及标识规范进行了系统性更新。新标准适用于分体式、窗式、移动式及多联机等各类空调设备,涵盖制冷、制热及待机等多种运行模式。
在噪声限值方面,新标准根据空调类型、额定制冷量及安装位置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级管理。例如,针对额定制冷量小于4.5kW的家用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在额定工况下的声功率级限值由原来的48dB(A)下调至45dB(A),室外机则由55dB(A)调整为52dB(A)。对于大中型商用空调机组,标准也引入了基于单位制冷量噪声排放的评价指标,鼓励高效低噪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此外,新标准特别强调了夜间运行噪声的控制,规定在夜间模式下,室内机噪声应比常规运行降低至少5dB(A),以保障用户的睡眠质量。
在测量方法上,新版标准优化了测试环境与操作流程。首先,明确要求测试应在半消声室或全消声室内进行,以减少背景噪声和反射声的干扰,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试房间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也被纳入控制参数,避免环境因素对空调运行状态和噪声输出的影响。其次,标准细化了麦克风布置方案:对于室内机,采用五点测量法(前、后、左、右、上方各1米处);室外机则采用六面体包围法,在距离设备表面1米处设置六个测点。所有测点的数据需进行能量平均,最终得出声功率级。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首次引入“运行工况谱”概念,要求在不同风速档位(低、中、高)、不同负荷率(如25%、50%、75%、100%)下分别测量噪声值,并记录最大值作为合规判定依据。这一变化更加贴近用户实际使用场景,避免了仅在理想工况下测试带来的数据失真问题。同时,标准还规定了自动调温模式下的噪声评估方法,要求空调在设定温度与室温差值较大时启动阶段的瞬时噪声也应符合限值要求。
为增强标准的可执行性,修订版还加强了产品标识与信息披露要求。制造商须在产品铭牌、说明书及电商平台页面显著位置标注噪声值,并注明测试依据的标准编号和具体工况。对于多联机系统,还需分别标明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噪声参数。市场监管部门将定期开展抽检,对虚标、瞒报噪声数据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此次标准的修订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国家推动绿色消费、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通过更严格的噪声控制,有助于引导企业加大静音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变频压缩机、低噪风扇、智能降噪算法等创新成果的应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认知水平,促进市场向高质量、高舒适度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智能家居系统的普及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的重视,空调噪声控制将不再局限于单一设备指标,而是逐步融入整体建筑声学设计之中。相关标准也将继续动态更新,结合大数据监测、主观听感评价等新型手段,构建更加科学、人性化的噪声管理体系。可以预见,一个更加宁静、舒适的室内环境正在成为现实。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