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南方地区冬季采暖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温空气源热泵空调(Low-Temperature Air Source Heat Pump, LT-ASHP)因其高效节能、环保低碳等优势,逐渐成为建筑供暖领域的重要技术路径。然而,传统空调性能评价标准多基于常温工况设计,难以准确反映低温环境下设备的实际运行性能,导致市场产品宣传与用户实际体验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为此,制定科学、统一且符合实际使用条件的低温空气源热泵空调性能评价新标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空调能效评价主要依据GB/T 7725《房间空气调节器》和GB 21454《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等标准,这些标准在常温制冷或一般制热条件下具备良好的适用性。但在室外温度低于-10℃甚至-20℃的严寒环境中,传统热泵系统普遍存在制热量衰减严重、能效比大幅下降、压缩机频繁启停等问题。而现有标准未充分考虑极端低温工况下的性能表现,导致部分产品在标称“高能效”状态下实际供暖能力不足,影响用户体验并制约技术推广。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主流企业,启动了低温空气源热泵空调性能评价体系的修订工作。新标准的核心在于引入“综合性能系数”(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Factor, CPF)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替代或补充传统的季节性能系数(HSPF)。CPF不仅涵盖不同室外温度区间的制热能力与能耗数据,还纳入了低温启动能力、除霜效率、运行稳定性等多项关键参数,通过加权计算形成一个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的综合评分体系。
具体而言,新标准将低温工况划分为多个测试区间,例如-12℃、-20℃、-25℃甚至-30℃,要求产品在各温度点下进行连续运行测试,并记录其制热量、输入功率、COP值及除霜周期等数据。同时,新增“低温持续供热能力”指标,评估设备在长时间低温运行中的稳定输出表现;设定“动态除霜性能”考核项,避免因频繁或不彻底除霜导致的能效损失和室内温度波动。此外,标准还强调对变频控制逻辑、喷气增焓技术、智能融霜策略等核心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推动技术创新与真实性能提升相匹配。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在测试方法上也进行了重要升级。采用“动态负荷模拟法”替代传统的稳态测试,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室内外温度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引入全年气候加权模型,结合我国主要寒冷地区的气象数据,计算出更具代表性的年度综合能效水平。这使得不同地区用户可根据本地气候特点选择更适合的产品,也为政府在清洁取暖项目中开展设备选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行业角度看,新标准的实施将有效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虚假宣传现象,引导企业从“参数竞争”转向“真实性能竞争”。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加透明和可比的性能标识有助于做出理性购买决策,提升使用满意度。同时,高标准也将倒逼产业链上下游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推动高效压缩机、先进换热器、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与升级。
当然,新标准的落地仍面临一定挑战。例如,测试成本上升可能增加企业负担,部分地区检测能力尚不完善,标准宣贯和技术培训需同步跟进。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推动标准与能效标识、绿色建筑认证等制度衔接,形成协同推进机制。
总体来看,低温空气源热泵空调性能评价新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暖通空调行业正从粗放式发展迈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它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技术迭代的持续深化,低温热泵将在更多寒冷地区发挥其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优势,为构建绿色低碳的建筑能源系统提供坚实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