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央空调系统在大型公共建筑、写字楼、商场、医院、酒店等场所被广泛应用。然而,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长期运行若缺乏有效管理,极易成为细菌、病毒、霉菌等污染物的传播通道,严重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威胁公众健康。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来不断更新和完善《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科学的管理要求,旨在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水平。
根据最新发布的管理规范,中央空调系统的卫生管理应贯穿于设计、安装、运行、维护及清洗消毒全过程,强调“预防为主、全程管控”的原则。首先,在系统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空气流通效率与污染控制能力。新风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人均新风量不低于30m³/h,并优先采用带有高效过滤装置(如HEPA过滤器)的新风系统,以有效拦截PM2.5、花粉、细菌等微粒物质。同时,空调系统应避免设计死区或回风短路,防止交叉污染。
在运行管理方面,规范明确要求建立完善的运行记录制度。使用单位需每日监测并记录室内外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PM2.5等关键空气质量指标,并定期开展空气质量检测,检测频率不得低于每季度一次。对于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如机场、地铁站、医院门诊等,建议增加检测频次至每月一次。一旦发现空气质量不达标,必须立即排查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
通风系统的清洁与消毒是卫生管理的核心环节。新版规范对清洗周期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集中式空调系统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清洗和消毒,高使用强度或污染风险较高的场所(如医院、幼儿园、餐饮后厨附近)应每半年清洗一次。清洗范围包括送风管道、回风管道、风机盘管、空气处理机组、冷却塔等关键部件。清洗过程须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实施,并出具清洗效果评估报告。清洗后,应对系统内微生物指标(如嗜肺军团菌、真菌、细菌总数)进行检测,确保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标准》(GB 37488-2019)的相关限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强化了对冷却塔的管理。冷却塔是军团菌滋生的高风险区域,因此必须定期清理水垢、藻类和沉积物,保持水质清洁。循环水应添加适量的杀菌灭藻剂,并每月进行一次水质检测,重点监控军团菌、异养菌总数等指标。冷却塔周围应设置物理隔离,防止气溶胶扩散至人员活动区域。
为提升管理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最新规范鼓励建立中央空调卫生管理信息化平台。使用单位应将空调系统的基本信息、运行数据、清洗记录、检测报告等纳入电子档案,实现动态监管。监管部门可通过数据接口进行远程抽查,提升执法效率。同时,鼓励在显著位置公示空调系统卫生状况,增强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人员培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管理规范要求,空调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卫生知识、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技能。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对于发现系统异常(如异味、出风量下降、冷凝水滴漏等),工作人员应能及时识别并上报,防止问题扩大。
此外,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流感疫情、新冠疫情),规范提出了应急响应机制。在疫情高发期或预警期间,应加大新风量,关闭回风系统,必要时启用紫外线消毒或静电除尘等空气净化技术。同时,应缩短清洗周期,加强高频接触区域的环境消杀,最大限度降低通过空调系统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综上所述,最新的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体现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趋势。它不仅对技术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强调了责任落实与公众参与。各使用单位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定期自查自纠,确保空调系统在提供舒适环境的同时,不成为健康隐患的源头。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呼吸安全”,营造健康、洁净的室内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