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建筑的迅速发展,商用空调系统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作为空调系统中耗能最大的部分之一,商用中央空调在写字楼、商场、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中广泛使用,其运行能耗通常占建筑总能耗的40%以上。为应对能源紧张与“双碳”目标的挑战,国家相关部门于近期正式实施了《商用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新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标准的出台,是在原有技术规范基础上的一次全面升级,重点从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运行控制、维护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更加科学、细化的节能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变化在于强调“全过程节能管理”,即不仅关注设备本身的能效等级,更重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综合性能表现。例如,新标准明确要求所有新建或改造的商用空调系统必须配备智能监控平台,实现对冷热源、输配系统、末端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确保系统始终处于最优运行状态。
在设备层面,新标准提高了对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主要设备的能效准入门槛。规定冷水机组的综合制冷性能系数(IPLV)不得低于现行一级能效标准,并鼓励采用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等高效节能技术。同时,针对水泵和风机,新标准引入了“单位冷量输送能耗”指标,推动变频技术的广泛应用,避免传统定频设备长期低负荷运行造成的能源浪费。
控制系统方面,新标准明确提出应建立基于室内外环境参数、人员密度、气象预测等多因素联动的智能调控策略。例如,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在夜间或低负荷时段自动进入节能模式;通过AI算法预测负荷变化,提前调整主机启停台数和运行参数。这种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的转变,显著提升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还首次将“运维管理”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规范,强调“三分靠设备,七分靠管理”的理念。标准要求运营单位建立完善的空调系统运行档案,定期开展能耗审计与能效评估,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此外,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引入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参与系统优化,形成可持续的节能激励机制。
为保障新标准的有效落地,主管部门同步推出了配套政策支持。包括对符合标准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绿色信贷优先支持,以及将空调系统能效水平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同时,各地住建部门将加强对既有建筑空调系统的监督检查,对长期高耗能运行且拒不整改的单位依法予以处罚。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已有多个试点项目显示出显著的节能成效。例如,某一线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在按照新标准完成系统改造后,全年空调系统能耗同比下降28%,年节约电费超过150万元,二氧化碳减排量达1200吨。这一案例充分证明,科学的运行管理能够释放巨大的节能潜力。
当然,新标准的全面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老旧建筑受限于空间布局和原有设备条件,改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智能化系统的初期投入较高,中小企业可能短期内难以承受。对此,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引导力度,推动模块化、低成本的节能改造方案研发,降低企业实施门槛。
展望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商用空调系统的节能管理将朝着更加精细化、自动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新标准的实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管理理念的转变——从“粗放式运行”走向“精益化运营”。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能源压力、减少碳排放,也将提升建筑整体运行品质,为公众创造更加舒适、健康、可持续的室内环境。
可以预见,随着新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我国商用空调系统的能效水平将迎来整体跃升,为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而这一过程,也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推动暖通空调行业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