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铁作为大容量、高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在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出行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地铁站台作为人流密集的封闭空间,其空气质量和热环境直接影响乘客的舒适度与健康安全。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或冬季供暖期间,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效果尤为关键。为此,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多年运营经验与技术进步,发布了《地铁站台空调通风系统设计新规范》,对系统设计提出了更加科学、环保和人性化的标准。
新规范首先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传统地铁通风系统多以设备性能和节能指标为核心,忽视了乘客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实际体感需求。新规范明确提出,站台区域的温度应控制在夏季26±1℃、冬季18±1℃范围内,相对湿度维持在40%~70%之间,确保人体舒适性。同时,针对高峰时段人流量大的特点,系统需具备动态调节能力,通过实时监测CO₂浓度、PM2.5、温湿度等参数,自动调整送风量与换气频率,避免空气污浊或冷热不均。
在系统布局方面,新规范推动分区送风与精准调控的应用。以往多数地铁站采用集中式送风模式,导致站台两端与中部温差明显,部分区域出现“过冷”或“闷热”现象。新规范要求根据站台功能区(如候车区、出入口、楼梯通道)划分送风区域,采用变风量末端装置(VAV)或射流喷口技术,实现气流组织的精细化控制。例如,在屏蔽门附近设置低速贴附送风,既能有效带走列车进站带来的热量,又不会造成乘客直吹不适。
此外,新规范高度重视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明确指出空调通风系统的能耗不应超过车站总能耗的35%,并鼓励采用高效冷水机组、磁悬浮压缩机、热回收装置等先进技术。特别提出,在具备条件的地下车站,应优先利用地道风、土壤蓄冷/热等自然能源进行预冷或预热处理。例如,通过延长风道与地层接触面积,利用地下恒温特性降低夏季新风负荷,可实现节能15%以上。同时,推广智能控制系统,集成BIM模型与AI算法,实现负荷预测、设备联动与故障预警,进一步提升能效管理水平。
在空气质量保障方面,新规范强化了多重过滤与消毒机制。除常规初效、中效过滤器外,明确要求在人员密集型枢纽站或疫情高风险区域配置高效HEPA过滤器,并增设紫外线(UV-C)或光催化氧化(PCO)空气净化模块,有效去除细菌、病毒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系统还需配备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平台,数据实时上传至运营中心,一旦污染物浓度超标,立即启动应急通风模式,确保突发情况下的空气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范还首次纳入了应急通风与防灾协同设计的要求。在火灾、毒气泄漏等紧急情况下,通风系统必须能在60秒内切换至事故模式,按照预设路径组织气流,形成有效的排烟通道和人员疏散引导风向。同时,与FAS(火灾报警系统)、BAS(楼宇自控系统)实现深度联动,确保各设备响应及时、动作准确。此外,站台顶部排烟口的布置密度和排烟量计算也进行了优化,确保在最不利条件下仍能满足人员安全撤离所需能见度和温度控制要求。
最后,新规范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要求设计阶段即考虑后期运维便利性。例如,风管布局应预留检修空间,关键设备宜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更换与升级;控制系统界面应简洁直观,支持远程诊断与参数调整。同时,鼓励建设单位在项目竣工后开展至少一个完整年度的室内环境实测评估,验证设计效果,并将数据反馈至后续线路建设中,形成闭环优化机制。
综上所述,《地铁站台空调通风系统设计新规范》不仅体现了我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更反映了对公共空间健康环境的高度重视。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地铁站台的空调通风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高效、人性化方向持续演进,为亿万乘客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可持续的出行体验。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