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专用空调环境控制新规范
2025-11-1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作为支撑数字化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运行稳定性和能效水平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空调环境控制系统在保障数据中心设备安全、延长硬件寿命、降低能耗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针对数据中心专用空调系统的控制规范不断演进,最新发布的《数据中心专用空调环境控制新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对温湿度管理、气流组织、节能策略及智能化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为科学和严格的要求,标志着我国数据中心环境控制迈入精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新规范首先明确了数据中心内部环境参数的控制标准。传统上,数据中心普遍采用较为保守的温度设定,通常将冷通道温度维持在18℃~22℃之间。然而,大量研究表明,现代服务器设备具备更强的耐热能力,在合理监控下可适应更高的运行温度。因此,新规范根据ASHRAE TC 9.9的建议,将推荐运行温度范围调整为18℃~27℃,并允许在特定条件下短时达到32℃。这一调整不仅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也为节能创造了空间。同时,相对湿度控制范围由原来的40%~60%优化为40%~60%,但增加了露点温度上限(≤15℃)和水蒸气含量限制,以防止结露风险,确保电气安全。

在气流组织方面,新规范强调“冷热隔离”原则的全面落实。明确要求采用冷通道封闭或热通道封闭设计,杜绝冷热空气混合,提升制冷效率。对于新建数据中心,强制要求实施高架地板送风与精确送风相结合的方式,并对地板开孔率、风速分布均匀性提出量化指标。此外,规范还引入了“气流管理指数”(AMC)作为评估标准,通过定期检测回风温度差异、机柜前后温差等参数,量化气流组织效果,推动运维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

节能是新规范的核心目标之一。为此,规范大力推广自然冷却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室外低温空气进行间接或直接新风冷却,以及采用蒸发冷却、冷水机组自由冷却(free cooling)等模式。在气候适宜地区,要求全年自然冷却使用时间占比不低于60%。同时,规范鼓励采用变频技术、动态群控策略和AI优化算法,实现空调系统按负载实时调节制冷量,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例如,通过部署AI预测模型,结合IT负载变化趋势、室外气象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提前调整制冷输出,实现能效最优化。

智能化控制体系的建设也被列为重点内容。新规范要求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控平台,集成温湿度、压差、CO₂浓度、颗粒物等多维度传感器数据,并与楼宇自控系统(BAS)、能源管理系统(EMS)实现深度联动。在此基础上,推广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的智能调控架构,支持故障预警、能效诊断、自动调优等功能。例如,当监测到某区域温度异常升高时,系统可自动分析原因,判断是否为局部过载、风机故障或气流阻塞,并启动相应预案,大幅缩短响应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范还特别关注老旧数据中心的改造路径。针对现有设施普遍存在的气流混乱、设备老化、控制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分阶段升级方案:优先实施气流封堵、盲板安装、风扇调速等低成本高回报措施;其次推进传感器布点优化与集中监控平台建设;最终实现智能调控闭环。这种渐进式改造思路兼顾了经济性与可行性,有助于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此外,新规范强化了运维管理要求,明确空调系统应纳入数据中心整体可用性管理体系,定期开展能效审计、清洁维护和应急演练。操作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新型控制逻辑与故障处理流程,确保技术升级真正落地见效。

总体而言,新规范体现了从“被动制冷”向“主动调控”、从“单一设备管理”向“系统协同优化”的理念转变。它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更新,更是推动数据中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将面临更高密度、更复杂散热需求的挑战。唯有持续完善环境控制体系,才能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3366123956 CONTACT US

公司:北京赛博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次渠南里129号楼2层102

Q Q:3971291381

Copyright © 2002-2025

京ICP备2025110272号-3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3366123956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