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各类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写字楼、商场、医院、学校、机场等场所普遍依赖中央空调实现空气调节。然而,空调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容易积聚灰尘、微生物、细菌及有害气体,若缺乏定期清洗与消毒,不仅会降低设备运行效率,增加能耗,更可能成为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威胁公众健康。因此,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进行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相关部门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和实际运行经验,对原有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新版规范在技术要求、操作流程、检测标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均作出了更加科学、严格的规定,旨在提升空调系统的卫生安全水平,保障公众呼吸健康。
首先,新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清洗消毒的周期和条件。过去,许多单位存在“只用不洗”或“三年一洗”的误区,导致系统内部严重积污。新版规定明确指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清洗与消毒;对于人员密集、使用频率高或空气质量敏感的场所(如医院、幼儿园、养老机构等),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深度清洁。此外,当系统出现异味、送风量下降、过滤器频繁堵塞或检测出微生物超标等情况时,应立即启动清洗程序,不得延误。
其次,新规范强化了清洗过程的技术要求。以往部分清洗服务单位采用简单冲洗或局部擦拭的方式,难以彻底清除风管内壁附着的生物膜和颗粒物。新版标准要求必须采用机械清洗结合负压集尘的方式,确保风管、风口、表冷器、加湿器、过滤网等关键部件得到有效清理。同时,禁止使用强酸、强碱类腐蚀性清洗剂,推荐使用环保型、可降解的专用清洗剂,并在清洗后进行充分冲洗,避免残留物影响空气质量。
在消毒环节,新规范引入了更为科学的消毒方法和评价指标。传统做法多依赖含氯消毒液喷洒,但此类方法易产生副产物且作用时间短。新版标准提倡采用过氧化氢雾化、紫外线照射或臭氧熏蒸等高效、广谱、无残留的物理或化学消毒方式,并要求消毒后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确保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致病菌(如嗜肺军团菌)符合国家标准限值。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医院等特殊场所,必须建立消毒效果评估机制,留存检测报告备查。
此外,新规范还加强了全过程的可追溯性和责任落实。清洗消毒单位须具备相应资质,并在作业前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系统结构图、清洗范围、使用药剂、作业流程和应急预案等。作业过程中应全程录像,记录关键节点,清洗完成后出具正式的清洗消毒报告,并由使用单位签字确认。所有资料需保存不少于三年,以便监管部门抽查。
监管层面,新版规范推动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鼓励各地将集中空调系统纳入公共卫生监测体系。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清洗记录电子化、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异常情况自动预警,提升监管效率。同时,卫生健康部门将联合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对未按规定清洗、伪造报告或造成空气污染事件的责任单位依法追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规范更新也注重公众参与和宣传引导。鼓励公共场所通过公示栏、电子屏等方式公开空调清洗信息,增强透明度,提升公众信任感。同时,加强对物业管理人员、维保人员的专业培训,普及空调系统卫生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室内空气质量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的更新,是顺应时代发展、回应公众健康诉求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提升了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更体现了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预防”的转变。未来,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和绿色清洗材料的不断进步,空调系统的卫生管理水平必将持续提升。各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严格落实新规要求,共同营造安全、清新、健康的室内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保驾护航。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