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空调设备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地震频发地区,空调系统的安全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整体的安全性能以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空调设备抗震设防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与实际工程案例,对相关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发布了最新版的《空调设备抗震设防技术规范》,为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安装与验收提供了权威指导。
新版规范在原有基础上强化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指出所有安装在建筑结构上的空调设备,包括室内外机、风管系统、冷却塔、水泵机组等,均应具备相应的抗震能力。规范特别强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要求设备及其支撑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保持功能完整或易于修复,避免因设备脱落、管道破裂等引发次生灾害。
在具体技术要求方面,新规范对空调设备的固定方式、支吊架设计、连接件选型等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例如,对于重量超过50公斤的空调室外机,必须采用抗震支座或抗震支架进行固定,并确保锚固点深入建筑主体结构,不得仅依赖墙体装饰层或轻质隔墙承载。同时,支吊架材料需满足一定的强度等级,通常推荐使用Q235及以上钢材,并进行防腐处理,以保证长期耐久性。
针对风管系统,规范要求在穿越结构缝、变形缝的位置设置柔性连接段,长度一般不小于150毫米,且应采用防火、耐高温的柔性材料。此外,主风管每隔一定距离(通常不超过12米)应设置抗震支撑,尤其在转弯、分支、变径等应力集中区域,必须增设横向和纵向抗震构件,防止地震时发生扭曲或断裂。
对于大型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重型设备,新规范引入了基于动力分析的抗震验算方法。设计单位需根据设备质量、重心位置、安装高度及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计算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倾覆力矩和剪切力,并据此配置足够的减震装置或阻尼器。部分高烈度区(如8度及以上)还要求对关键设备采取隔震措施,例如安装橡胶隔震垫或弹簧减震器,有效降低地震能量传递。
电气与控制系统同样被纳入抗震考量范围。规范指出,空调控制箱、配电柜及重要传感器应安装在稳固结构上,并配备防松脱螺栓和缓冲衬垫。线路敷设应避免悬空过长,必要时加装线缆抗震夹具,确保地震时不因拉扯导致短路或信号中断。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规范还加强了施工与验收环节的管理要求。施工单位须依据设计图纸编制专项抗震安装方案,并由监理单位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安装完成后,需进行现场抽检,重点检查支架焊接质量、锚栓埋深、设备水平度及紧固状态。验收时还需提供完整的抗震计算书、材料检测报告及安装影像资料,作为竣工档案的一部分永久保存。
此外,规范鼓励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空调系统抗震设计模拟,提前发现潜在冲突与薄弱环节,优化管线布局与支撑位置,提升整体抗震性能。同时,建议在重要公共建筑(如医院、学校、交通枢纽)中建立空调设备健康监测系统,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与结构响应,为灾后快速评估与恢复提供数据支持。
总体来看,最新版空调设备抗震设防技术规范体现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灾理念,不仅提升了空调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为建筑整体抗震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空调抗震技术将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防灾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相关设计、施工、运维单位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助力构建更加安全 resilient 的城市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