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需求的持续增长,空调作为重要的供暖设备之一,其在低温环境下的制热性能逐渐成为消费者和行业关注的焦点。传统空调在室外温度低于-5℃时,往往会出现制热效率显著下降、甚至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与室内舒适度。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行业协会推出了针对低温环境下空调制热性能的新规范,标志着我国空调产品在极端气候适应性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规范的核心在于对空调在低温工况下的制热能力、能效比(COP)、启动性能以及除霜技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技术要求。以往的空调性能测试多基于标准工况(如室外7℃、室内20℃),而新规范则引入了更低温度的测试条件,例如将室外温度设定为-15℃甚至-20℃,并要求空调在此条件下仍能维持不低于额定制热量80%的输出。这意味着空调必须在极寒环境中保持稳定、高效的供热能力,从而真正满足严寒地区的实际使用需求。
在能效方面,新规范提高了低温工况下的能效等级评定标准。过去一些空调在常温下能效表现优异,但在低温环境下COP值急剧下降,导致能耗大幅上升。新规范要求空调在-15℃工况下的COP不得低于2.0,部分高端机型需达到2.5以上。这不仅推动了压缩机、换热器、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的技术升级,也促使企业更多采用喷气增焓、双级压缩等先进热泵技术,以提升低温制热效率。
启动性能也是新规范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在极低温环境下,传统空调常常面临压缩机启动困难、系统压力异常等问题。新规范明确规定,空调在-25℃环境下应具备正常启动能力,且从启动到达到50%制热输出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这一要求倒逼企业在电子膨胀阀控制、润滑油低温流动性、压缩机预热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确保设备在严寒天气中“即开即热”。
此外,除霜技术的优化也被纳入新规范的重要考核指标。空调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运行时,室外机容易结霜,影响换热效率。传统除霜方式通常采用逆循环化霜,会导致室内短暂停止供热,影响舒适性。新规范鼓励采用智能除霜策略,如基于气象数据预测结霜趋势、动态调节除霜周期,并支持不停机或半停机除霜模式。同时,要求除霜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频繁除霜造成能源浪费。
为了确保新规范的有效实施,相关检测机构已更新测试方法和认证流程。目前,低温制热性能测试需在国家级实验室完成,采用标准化的低温环境模拟舱,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可比性。通过认证的产品将在能效标识上标注“低温强热”或类似标志,帮助消费者识别真正适用于寒冷地区的产品。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新规范的出台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升级,更是推动空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低温制热的技术瓶颈,同时也引导市场从“价格竞争”向“性能竞争”转变。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规范意味着未来选购空调时将拥有更可靠的选择依据,尤其是在东北、西北等冬季漫长且寒冷的地区,能够享受到更加稳定、节能、舒适的供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范的实施也对建筑节能和碳达峰目标具有积极意义。高效低温热泵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对传统燃煤、燃气供暖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据测算,若全国范围内推广符合新规范的低温高效空调,每年可减少数千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总体来看,低温环境下空调制热性能新规范的推出,是我国暖通空调行业迈向精细化、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空调将在更广泛的气候条件下发挥其高效、环保的供热优势,为构建宜居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