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是空调系统运行面临严峻挑战的季节,特别是在寒冷地区,室外温度低、湿度大,空调外机在制热模式下极易出现结霜现象。结霜不仅会降低换热效率,增加能耗,严重时还会导致系统停机,影响室内供暖效果。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空调系统冬季防结霜运行技术规范”对于保障空调系统的稳定运行、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明确结霜形成的机理。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外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运行,其表面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换热器翅片上凝结并冻结成霜。随着霜层增厚,热阻增大,换热能力下降,压缩机负荷上升,系统能效比(COP)显著降低。因此,防结霜的核心在于控制换热器表面温度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避免持续低温高湿状态下的结霜积累。
为实现有效防霜,应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气候适应性。建议在寒冷地区优先选用带有智能除霜功能的变频多联式空调(VRF)或低温热泵系统。这类系统通常具备宽温域运行能力,可在-15℃甚至更低温度下稳定制热。同时,应优化室外机安装位置,避免设置在迎风面、低洼积水区或靠近大量水汽源(如喷泉、浴室排风口)的位置,以减少湿气聚集和冷风直吹带来的结霜风险。
在运行管理方面,应建立标准化的防结霜操作流程。每日启动前需检查室外机周围是否有积雪覆盖或结冰堵塞,及时清理积雪、落叶等杂物,确保进风通畅。运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系统高压、低压、排气温度及电流等参数变化。若发现制热量明显下降、压缩机频繁启停或外机发出异常噪音,应立即排查是否因结霜导致换热不良。
现代空调系统普遍配备自动除霜功能,其控制逻辑多基于时间—温度联合判断或模糊控制算法。然而,过度依赖自动除霜可能导致“误除霜”或“延迟除霜”。前者造成能量浪费,后者则影响供热连续性。为此,建议采用更先进的传感器融合技术,如结合红外测温、湿度传感与压差检测,实时监测换热器表面状态,提升除霜触发的准确性。同时,优化除霜周期与持续时间,避免频繁化霜对室内温度波动的影响。
除霜过程本身也需规范操作。标准除霜流程包括:停止风机运行、四通阀切换至制冷模式、利用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体加热室外换热器,使霜层融化后排出。在此期间,室内侧可通过辅助电加热维持基本供热需求。应注意的是,除霜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否则会造成过多热量损失。同时,除霜结束后应确保排水通畅,防止融霜水再次冻结堵塞风道。
此外,定期维护是预防结霜问题的重要保障。建议每季度对室外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清洁换热器翅片,去除油污、灰尘等附着物,这些杂质会加剧结霜倾向。使用专用清洗剂配合软毛刷进行清洗,严禁使用高压水枪直接冲洗,以免损坏翅片结构。同时检查风扇电机运转是否平稳,风叶有无变形,确保送风均匀,避免局部低温区域形成。
对于大型中央空调系统,还可引入集中监控平台,实现远程数据采集与故障预警。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上传各机组的运行状态、环境温湿度、结霜频率等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运行策略,提前干预潜在结霜风险。例如,在预报将出现低温高湿天气时,可提前启用预热模式或降低设定温度,减缓结霜速度。
最后,用户教育也不容忽视。物业管理部门应向使用单位或住户普及冬季空调使用常识,避免人为操作不当引发问题。例如,不应随意关闭空调电源以防冻保护失效;不建议长时间设定过高温度,以免系统超负荷运行加剧结霜;夜间可适当调低温度,启用节能模式,减少不必要的运行压力。
综上所述,空调系统冬季防结霜是一项涉及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科学选型、规范操作、智能控制与定期保养相结合,才能有效应对低温环境下的运行挑战,确保空调系统在整个采暖季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持续舒适的室内热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5